[发明专利]车身后部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380045490.0 | 申请日: | 2013-06-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83060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1-30 |
| 发明(设计)人: | 海老原大辅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62D25/08 | 分类号: | B62D25/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陈伟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后部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其中,在车身后部设有后外壁,从后外壁立起有后梁部,且在后外壁及后梁部的交叉部上设有角面板。
背景技术
在车身后部结构中,后外壁从车身的形成地板部等的后底板的后端向上方立起,由立起的后外壁形成行李箱(车室)的后部。后外壁通过从后底板的后端向上方立起的后面板外构件及后面板内构件而形成为中空状的闭合截面(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但是,专利文献1的后外壁通过后面板外构件及后面板内构件而形成为较大的中空状的闭合截面。因此,难以确保后外壁的刚性、强度,要求研究在后外壁上输入有载荷时,如何抑制因输入的载荷而导致后外壁发生压溃变形。
在车身后部结构中,在后外壁中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连结有后梁,且后梁与车顶侧梁连结。通过将后梁连结在后外壁的外侧端部,由后外壁的上部及后梁形成车室的后部开口部。因此,在后外壁形成为较大的中空状的闭合截面的情况下,在后外壁及后梁之间难以良好地传递载荷,而还要求研究如何在后外壁及后梁之间良好地传递载荷。
作为抑制后外壁的压溃变形、且在后外壁及后梁之间良好地传递载荷的对策,考虑在后外壁的内部设置隔板部并通过隔板部分隔闭合截面。通过利用隔板部分隔闭合截面,而能够确保后外壁的刚性、强度。但是,在后外壁的内部设有隔板部的情况下,隔板部的部件增加,零部件数量增加,由此导致结构变得复杂。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0861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为提供一种能够抑制零部件数量的增加、且能够确保后外壁(车身后部)的刚性、强度的车身后部结构。
根据技术方案1的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具有:后面板外构件,其从车身的后底板的后端向上方立起,并形成将车室与外部隔开的后外壁;后面板加强件,其接合在该后面板外构件的车室内侧面上,由此,在所述车身的后部开口部的下缘,与所述后面板外构件一起构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下部闭合截面部;后梁部,其从所述后面板外构件的车宽方向外侧向上方立起,并通过所述后部开口部中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缘构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侧部闭合截面部;以及角面板,其接合在所述后面板外构件及所述后梁部上,由此,构成在所述后部开口部的凹状的角部中使所述下部闭合截面部及所述侧部闭合截面部连续的角部闭合截面部,所述车身后部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后面板加强件包括由以下部分构成的L字形截面部:上表面,其从所述后部开口部的开口凸缘部向车辆前方侧延伸;和下垂面,其在与该上表面的前端之间经由第1棱线向下方垂下,所述后梁部包括由以下部分构成的L字形截面部:侧面,其从所述后部开口部的开口凸缘部向车身前方延伸;和延伸面,其在与该侧面的前端之间经由第2棱线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所述角面板具有:上加强延伸部,其具有与所述后面板加强件及所述后梁部的各L字形截面部连续的L字形截面部,在该L字形截面部上具有与所述第1棱线及所述第2棱线连续的第3棱线;和后面板侧延伸部,其与该上加强延伸部一起构成所述角部闭合截面部,并具有将所述角部闭合截面部分隔成多个部分的隔板部。
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隔板部与所述后面板加强件的上表面连续地配置。
在技术方案3的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后面板外构件具有:一般面部,其大致垂直地配置;和弯曲面部,其设置在该一般面部的车宽方向外侧,从所述一般面部朝向车身前方弯曲,所述上加强延伸部具有用于对所述后面板外构件和所述后面板侧延伸部进行点焊的焊枪穿插孔,所述后面板侧延伸部具有在所述一般面部及所述弯曲面部的整个范围内被接合的第1凸缘。
在技术方案4的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后面板侧延伸部具有夹在所述后面板外构件的上端的外凸缘与所述上加强延伸部的上凸缘之间而被接合的第2凸缘。
在技术方案5的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后面板侧延伸部的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层差部和所述后面板外构件的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加强筋对齐。
在技术方案6的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上加强延伸部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纵加强筋和所述后面板侧延伸部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纵加强筋对齐。
在技术方案7的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后面板外构件具有:第1外棱线,其沿车宽方向延伸;和第2外棱线,其在该第1外棱线的下方沿车宽方向延伸,所述后面板侧延伸部具有以在所述第1外棱线及所述第2外棱线之间进行支承的方式延伸的支承部。
发明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4549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