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涂层布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45199.3 | 申请日: | 2013-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834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29 |
发明(设计)人: | 田中伸明;土仓弘至;山田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丽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D06M15/643 | 分类号: | D06M15/643;B60R21/23;B60R21/235;D03D1/02;D03D11/00;D06M101/32;D06M101/3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段承恩;田欣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涂层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合于气囊的涂层布,特别涉及对于保护气囊主体中的气体发生器连接用的开口部的周缘有用的布帛。
背景技术
气囊装置是在车辆的碰撞时通过气囊装置瞬时地膨胀来保护乘客的装置,通常具备作为气体发生器的气体发生器(inflate)和通过气体发生器气体而进行膨胀的由合成纤维的布帛形成的气囊,但从气体发生器吹出的气体温度非常高,因此对该高温气体直接接触的气体发生器连接用开口周缘部实施了用于强化耐热性的应对。
提出了例如通过对形成为袋状的气囊的接合部部分地厚涂树脂涂覆量来提高气体发生器气体导入部的耐热性的基布(专利文献1)。然而,该技术是对基布整面实施薄涂,然后对必要部分实施反复涂布的技术,但涂布进行多次,有成本变高这样的问题。
另一方面,为了提高气囊的内面的气体发生器连接用开口部的周缘部的耐热性,提出了一种气囊,其特征在于,配置气囊主体基布和防火布,在气囊主体基布与防火布之间具有成为层状的耐热温度250度以上的隔热树脂层。(专利文献2)。然而,目前所使用的气体发生器气体进行高温化,或爆炸时的瞬间的温度也成为2000度以上,因此对于一般的耐热性树脂而言不能耐受该高温气体。
此外,提出了在气体发生器安装用开口部的周围重合加强布等而缝制的方法(专利文献3)。该手段是对气囊的主体用基布重叠两块加强布,但关于加强布本身的构成没有公开,加强布本身是否耐受现在所使用的气体发生器气体的高温还不清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6138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11498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8-22504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可以抑制由气体发生器产生的高温气体所引起的对气囊主体用基布的破坏的耐热性高的布帛。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人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通过使用立体结构织物可以实现该目的。即本发明如下。
(1)一种涂层布,其特征在于,是在立体结构织物的至少一面,以每一面50~500g/m2的附着量涂覆有弹性体树脂层的涂层布,布帛的内部具有空洞,其空洞率为15~60%,
(2)上述涂层布,其用于以下用途:安装在气囊的气体发生器连接用开口周缘部,
(3)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涂层布,构成立体结构织物的纤维为合成纤维,上述纤维的总纤度为100~700dtex,单丝纤度为1~7dtex,
(4)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涂层布,在立体结构织物的两面涂覆有弹性体树脂层,一方的弹性体树脂层的附着量为200g/m2以下,
(5)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涂层布,立体结构织物的厚度为0.5~2.5mm,
(6)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涂层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提花织机或多臂织机由合成纤维制造立体结构织物,在该织物的至少一面涂覆弹性体树脂,
(7)一种气囊,在安装在气囊装置的气体发生器连接用开口周缘部的部分缝合有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涂层布。
发明的效果
通过本发明,可以获得适合于耐受高温气体的气囊的涂层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涂层布的截面示意图。
图2为显示充气试验的构成的示意图。(a)为主视图,(b)为(a)的X-X’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涂层布形成以包含纤维的立体结构织物为基本结构的、例如图1所示那样的构成。这里所示的是显示涂层布1的一例的截面图,图1的立体结构织物2成为三层织物,由多根纤维3构成。立体结构织物2被弹性体树脂涂覆,形成弹性体树脂层4,而且在纤维之间或根据情况在被树脂包围的空间存在适当体积的空洞5。
作为构成立体结构织物的纤维的原材料,可以使用例如,聚酰胺系纤维、聚酯系纤维、芳族聚酰胺系纤维、人造丝系纤维、聚砜系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系纤维等合成纤维。其中优选为大量生产性、经济性优异的聚酰胺系纤维、聚酯系纤维。
作为聚酰胺系纤维,可举出例如,由尼龙6、尼龙66、尼龙12、尼龙46、尼龙6与尼龙66的共聚聚酰胺、使聚亚烷基二醇、二羧酸、胺等与尼龙6共聚而成的共聚聚酰胺等形成的纤维。尼龙6纤维、尼龙66纤维的耐冲击性特别优异,因此优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丽株式会社,未经东丽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4519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