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锂离子二次电池有效
| 申请号: | 201380039789.5 | 申请日: | 2013-07-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0887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1 |
| 发明(设计)人: | 佐野笃史;宫原裕之;江守泰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TDK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H01M4/525 | 分类号: | H01M4/525;H01M2/02;H01M4/131;H01M10/052;H01M10/056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322 | 代理人: | 杨琦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锂离子 二次 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极材料(正极活性物质),使用了LiCoO2、LiNi1/3Mn1/3Co1/3O2等层状化合物、或者LiMn2O4等尖晶石化合物。众所周知,在层状化合物中尤其是LiNiO2等Ni含量高的化合物会显示出高容量。但是,如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那样,使用了LiNiO2等Ni含量高的化合物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与LiCoO2等含有Co的化合物相比较来说理论密度更低,并且结果具有作为电池的能量密度较低的缺点。
因此,就有了由辊式压制(roll press)等方法来提高电极密度的方法。但是,如果如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那样提高电极密度来获得高电极密度的话,则会有高倍率放电特性(high-rate discharge characteristic)变差的问题。
还有,以下有时将锂离子二次电池记作为“电池”。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5743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5941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8-29398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技术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的高倍率放电特性(high-rate discharge characteristics)优异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特征在于:具有正极、负极以及电解质溶液,正极是使用下述式(1)表示的化合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正极的电极密度为3.75~4.1g/cm3,正极作为电极的BET比表面积为1.3~3.5m2/g。
Lia(NixCoyAl1-x-y)O2(1)
(0.95≤a≤1.05;0.5≤x≤0.9;0.05≤y≤0.2;0.7≤x+y≤1.0。)
由上述手段就能够获得优异的高倍率放电特性。
本发明所涉及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优选正极的细孔体积为0.005~0.02cm3/g。
本发明所涉及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优选正极的电极活性物质担载量为20~30mg/cm2。
本发明所涉及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优选所述电解质溶液含有锂盐并且锂盐的盐浓度为1.1~1.7mol/L。
本发明所涉及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优选使用铝层压膜作为包装体。
由上述手段就能够获得优异的高倍率放电特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锂离子二次电池,能够获得优异的高倍率放电特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就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作具体说明。还有,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所述实施方式。另外,在以下所记载的构成要素中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想到的构成要素、实质相同的构成要素。再有,以下所记载的构成要素能够作适当组合。
(锂离子二次电池)
参照图1就本发明所涉及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作如下简单说明。
锂离子二次电池由能够吸留并放出锂的正极、负极以及隔离物所构成。正极、负极以及隔离物被封入在外壳或者包装体里,并以含浸有电解质溶液的状态进行充电以及放电。锂离子二次电池100主要具备层叠体30、以密闭的状态容纳层叠体30的外壳50、被连接于层叠体30的一对导线60,6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TDK株式会社,未经TDK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3978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