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设备和方法,用于处理音频信号在审
申请号: | 201380039780.4 | 申请日: | 2013-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413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22 |
发明(设计)人: | 吴贤午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10L19/008 | 分类号: | G10L19/008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新律师事务所 31272 | 代理人: | 董科 |
地址: | 韩国首尔特别市江南区(***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设备 方法 用于 处理 音频 信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通常涉及一种方法和设备,可用于处理音频信号,尤其是涉及一种方法和设备,通过在两个或更多通道的音频信号间使用求和和差异信号,解码音频信号。其中两个或更多通道的音频信号通过数字媒体,或者广播,或者通信信号来接收。
背景技术
传统的高质量音频编码方法,是根据使用一种听觉心理学模型,检测一个对于人耳造成听觉掩蔽的信号波段,并在编码程序中在一个掩蔽波段上进行时集中量化噪声,从而产生高压缩率,而当在聆听音频信号时,获得同原始音频信号相同质量的声音信号成为了可能。这种高质量的音频编码方法被称为“感知编码”。
MPEG-1/2 Layer-III (MP3),先进音频编码(AAC),等,都是代表性的感知编码方法。它们偶尔使用中侧的立体声编码,它是一个连接的立体声编码法,以便于有效的压缩立体声音频信号。一种独立的编码双通道,而非进行连接的立体声编码的方法,被称为“双重单声道”。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通过传统的双重单声道编码和中侧的立体声编码方法,需掩蔽的量化噪声并不是与音频信号完全的一致和在空间上的一致。因此会出现一个问题,即遮蔽现象并不能被最大化的利用。也就是说,可能存在一致情况,感知编码的压缩效率是受限的。因而,为了最大化利用遮蔽现象,需要一种可以转换音频信号的编码方法。
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音频信号处理方法,此方法编码至少双通道的音频信号,包括接收一个第一音频信号和一个第二音频信号,获取在所述第一音频信号和一个第二音频信号之间对的相关性,判定是否所述相关性大于等于一个参考值,如果判定结果为真,使用第一音频信号和第二音频信号计算一个第一增益值和一个第二增益值,并使用第一音频信号,第二音频信号,第一增益值,第二增益值产生一个第一传输音频信号和一个第二传输音频信号,其中第一传输音频信号和第二传输音频信号使用一个感知编码技术进行编码。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个音频信号处理设备,包括接收一个第一传输音频信号,一个第二传输音频信号,以及一个扩展中侧的矩阵使用信息。根据此使用信息判定是否收到通道增益信息,如果判定收到通道增益信息,使用此信息计算第一增益值和第二增益值。使用第一传输音频信号,第二传输音频信号,第一增益值和第二增益值,产生第一输出音频信号和第二输出音频信号。其中如果判定通道增益信息未被收到,那么第一输出音频信号等于第一传输音频信号,第二输出音频信号等于第一传输音频信号。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基于一种听觉心理学模型的听觉掩蔽可以被最大化的利用,而无论音源的空间位置如何,从而通过高质量的音频编码提高声音质量是可期待的。
本发明的优点并不仅限于上述效果,那些未描述的效果可被那些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从本文和附图中清晰的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示意图,显示了在一个传统的双重单声道编码方法中的信号和量化噪声的空间位置;
图2是一个示意图,显示了在一个传统的中侧立体声编码方法中的信号和量化噪声的空间位置;
图3是一个示意图,显示了在传统的双重单声道编码方法中,当左右声道的信号电平不同时,信号和量化噪声的空间位置;
图4是一个示意图,显示了在传统的中侧立体声编码方法中,当左右声道的信号电平不同时,信号和量化噪声的空间位置;
图5是本发明的一个典型的配置图,显示了扩展的中侧立体声编码方法使用的一个音频编码器;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示意图,显示了一个第一信号处理步骤,其中通过使用一个输入信号,扩展的中侧矩阵处理单元产生了一个传输音频信号;
图7是本发明的一个示意图,说明了由于处理一个扩展的中侧矩阵的影响导致的量化噪声的遮蔽;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图8是一个示意图,显示了一个第二信号处理过程,其中扩展的中侧矩阵处理单元使用一个输入信号产生了一个传输音频信号;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图9是一个流程示意图,显示了一个扩展的中侧立体声编码过程;
图10是本发明的一个典型的配置图,显示了一个扩展的中侧立体声解码方法使用的一个音频解码器;
图11是本发明的一个典型的配置图,显示了处理一个扩展的中侧逆矩阵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英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3978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