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扭转减振器和振动缓冲器的起动元件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39759.4 | 申请日: | 2013-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083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08 |
发明(设计)人: | G·门彻;P·哈默;S·策加;R·法梅巴赫 | 申请(专利权)人: | ZF腓特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15/134 | 分类号: | F16F15/134;F16F15/14;F16H4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11256 | 代理人: | 苏娟 |
地址: | 德国腓特***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扭转 减振器 振动 缓冲器 起动 元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一种起动元件,其特别是包括扭转减振器和振动缓冲器的带有液力耦合元件的起动元件。
背景技术
以多种实施方案已知用于将扭矩从驱动设备传递到置于之后的传动系、例如变速器的起动元件。为了实现自动起动,常常使用液力耦合元件,即,没有扭矩变换的液力循环(液力离合器)或具有扭矩变换的液力循环(液力变矩器)。为了提高在起动之后的能量效率,其在所谓的闭合工作中被变换器锁止离合器机械地闭合,以防止流动损失并且优化燃料或驱动能量的消耗。
这种起动元件或起动变换器常常与扭转减振器组合,该扭转减振器可构造成单级的或多级的并且具有驱动侧的输入元件,其可与转动的驱动单元不可相对旋转地连接。在该输入元件和从动侧的输出构件之间存在一个或多个例如螺旋弹簧形式的蓄能器或弹簧元件,其可用于抑制在传动系中的振动。即,扭矩从扭转减振器的输入结构元件通过储存能量的或减弱振动的元件传递到输出构件上,该输出构件与起动元件的从动机构不可相对旋转地连接。在此,通常与被称为从动侧的部件相比相对于从驱动设备到传动系终端的力流更加靠近驱动设备的部件或构件在此理解成驱动侧的部件。在两级扭转减振器中,为了改进减振作用,驱动侧的输入元件首先通过第一弹簧元件组件与所谓的中间传递结构相连接,该中间传递结构又通过第二弹簧元件组件与扭转减振器的输出构件相连接。
为了进一步提高行驶舒适性或为了进一步抑制在传动系中、特别是在被闭合的变换器或被闭合的液力耦合元件中的振动,此外也安装有所谓的振动缓冲器。通常说来,振动缓冲器或缓冲器为附加质量,其通过弹簧系统联结到驱动系统上或扭转减振器上。在此,振动缓冲器的工作原理例如基于,由主质量和附加质量组成的能振动的系统如此在其固有频率方面进行设计,使得在一定的激励频率下,下文也被称为缓冲器配重的附加质量进行受迫振动,而主质量保持静止,从而能有效地抑制这种振动频率。
为了在较大的转速范围上实现振动抑制,使用转速自适应的振动缓冲器、确切地说其固有频率或共振频率根据转速、例如相对于转速成比例地变化的缓冲器。振动缓冲器在此同时理解成这样的设备或装置或者多个部件的布置方案,即,不通过其传递扭矩并且其能够在一定的可能变化的振动频率下从传动系中提取能量,以抑制在该频率下出现的旋转振动。
一大挑战在于,在起动元件中有效地且节省空间地布置这种类型的多个组件或部件,并且在此可承受多种动态地作用到各个部件上的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通过以下方式实现所述挑战,即,在具有两级扭矩减振器、液力耦合装置和振动缓冲器的起动元件中,进行液力耦合装置和振动缓冲器与其它部件的连结,例如与扭转减振器的连结,使其连结是结构空间适宜的且可靠地支撑出现的所有力矩。扭转减振器具有驱动侧的输入元件,其可克服第一弹簧元件组件的作用相对于中间传递结构绕转动轴线旋转,该中间传递结构又可克服第二弹簧元件组件作用相对于从动侧的输出构件旋转。该输出构件与起动元件的从动机构不可相对旋转地联结。
例如可为液力变矩器器或液力离合器的液力耦合装置具有涡轮和与涡轮不可相对旋转地连接的涡轮凸缘,该涡轮凸缘通过第一机械连接件不可相对旋转地与从动机构相联结。振动缓冲器包括至少一个缓冲器配重,其被缓冲器承载元件承载,其中,缓冲器承载元件通过第二机械连接件不可相对旋转地与中间传递结构相联结并且缓冲器承载元件与垂直于转动轴线的径向方向相反地延伸到从动机构的一个结构元件。也就是说,振动缓冲器的重量通过缓冲器承载件径向向内支撑在从动机构、例如从动毂的结构元件上,从而通过缓冲器配重的部分显著的质量引起的力矩在起动元件中的轴承的间隙较小时也能可靠地得到支撑,而不会导致磨损提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ZF腓特烈斯哈芬股份公司;,未经ZF腓特烈斯哈芬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3975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