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两杆型冲击吸收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38268.8 | 申请日: | 2013-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410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22 |
发明(设计)人: | 宫里英考;高桑洋二;广木章;松崎幸一;水口寿雄;吉永耕大;三田刚;结束茉利子 | 申请(专利权)人: | SMC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F9/34 | 分类号: | F16F9/34;F16F9/20;F16F9/32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黄永杰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两杆型 冲击 吸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以进行往返运动的移动体为对象,用于使其往返运动中的任一运动都缓冲地停止的两杆型的液压式冲击吸收器。
背景技术
如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公开那样,以往以来一般周知的液压式的冲击吸收器具有以下的结构,即,在缸体外壳的液室内填充矿物油等油,并且在外周保持油的流通间隙的状态下收容制动用的活塞,使与该活塞连接的杆从缸体外壳的一端突出到外部。并且,移动体与该杆的前端碰撞而上述活塞位移时,利用流过上述流通间隙的油的流动阻力,吸收上述移动体的运动能量。
这样结构的已知的冲击吸收器,使与活塞相连的杆从缸体外壳的一端突出到外部,使与其前端碰撞的移动体缓冲停止,但是,移动体往返运动,使该往返运动中的任一运动都缓冲停止的情况下,需要在移动体的移动方向上配设一对相反朝向的冲击吸收器。并且,使其往返运动缓冲停止的移动体例如在被流体压力驱动设备往返驱动的情况下,需要在该流体压力驱动设备或其附近确保一对冲击吸收器的配设空间,有可能使流体压力驱动设备的结构复杂化或其设置受到限制。
作为解决上述的问题的方法,例如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以下的缓冲器(冲击吸收器),即,具有一端分别从缸体的两端部沿该缸体的轴向突出的互相独立的一对活塞杆。
该专利文献3公开的缓冲器实质上是由具备单一的活塞杆的两个缓冲器以相反方向连结而成,而且,在两缓冲器中,将由活塞推出的流体不像专利文献1那样通过活塞的周围的间隙地引导到该活塞的背面侧,而是引导到能够调整流路截面积的另外设置的节流器部分,在两缓冲器中能够独立地调整流路阻力,因此,也另外形成使流体向由于缸体内的活塞的移动而成为负压的该活塞的背面侧流动的流路,由此,使基于两活塞杆的制动力独立地可变。因此,在缓冲器内,对一对活塞赋予流动阻力的油等流体的流路极端复杂,不容易制造,难以长期稳定地发挥缓冲功能。
此外,在对于进行往返运动的移动体,无论朝向哪一个方向的动作都使其缓冲停止的缓冲器中,在移动体与一方的活塞杆的前端碰撞而缓冲停止的情况下,其接下来,上述移动体必定与另一方侧的活塞杆的前端碰撞,因此,在移动体与一方的活塞杆的前端碰撞时,需要使另一方侧的活塞杆的前端复位到突出位置(复位位置),但是若如上述专利文献3公开的缓冲器那样,将从缸体的两端部突出的一对活塞杆形成为互相独立的构件,借助封入缓冲器内的油等流体,使另一方的活塞杆移动至复位位置,则由于流体的泄漏、一部分的流路中的流体的流通不良、或其他的原因,也有可能移动体与一方的活塞杆碰撞时另一方的活塞杆不回到适当的复位位置,若成为这样的状态,则无法发挥预期的缓冲功能。
另外,如上所述,对于连结两个缓冲器而且使由两活塞杆带来的制动力独立地可变的部件,在两个缓冲器中设置共用的构造部分是比较困难的,除此之外,如上所述,因使由两活塞推出的流体的流动阻力能够独立地调整而引起赋予流动阻力的油等流体的流路极端复杂,需要设置很多的流路,因此,结构整体大型化,至少难以小型化。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4487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776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昭61-18933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技术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进行往返运动的移动体无论在哪一移动方向上往返都缓冲地停止的、具备合理且简单的设计构造的两杆型的液压式冲击吸收器。
本发明的其他的技术课题在于提供一种两杆型的液压式冲击吸收器,具有从缸体外壳的两端突出到外部并使其与移动体碰撞的连续的杆,在移动体与该杆的一端碰撞,该杆移动且缓冲停止的情况下,该杆的另一端可靠地被推回到缸体外壳的另一端的适当的复位位置,并且,被制动用的活塞加压的液体向上述杆的移动相反方向流动,准备移动体接下来的相对于上述杆的另一端的碰撞,由此,结果以单纯的机构对于交替地进行往返运动的移动体的向任一方向的移动都稳定地发挥缓冲停止功能。
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SMC株式会社;,未经SMC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3826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