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晶密封剂及使用它的液晶显示单元在审
| 申请号: | 201380037808.0 | 申请日: | 2013-07-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714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25 |
| 发明(设计)人: | 桥本昌典;内藤正弘;菅原坚太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化药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G02F1/1339 | 分类号: | G02F1/1339;C08G59/17;C08G59/40;C09K3/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余刚;吴孟秋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液晶 密封剂 使用 液晶显示 单元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滴下工艺中使用的液晶密封剂及使用它的液晶显示单元。更详细而言,涉及液晶向液晶密封剂的插入耐性优异,且作为粘接强度等的作为液晶密封剂的一般特性上也优异的液晶滴下工艺用液晶密封剂及使用它的液晶显示单元。
背景技术
随着近年来的液晶显示单元的大型化,作为液晶显示单元的制造方法,提出了量产性更高的所谓的液晶滴下工艺(专利文献1、2)。该液晶滴下工艺具体而言是通过向形成在一个基板上的由液晶密封剂构成的堰的内侧滴下液晶后再贴合一个基板、之后固化液晶密封剂的液晶显示单元的制造方法。
然而,在液晶滴下工艺中,在液晶密封剂固化前,液晶和液晶密封剂接触,产生因液晶的压力而插入到液晶密封剂中的现象,在最坏的情况下,有时由液晶密封剂构成的堰会崩坏而产生问题。该问题在并用光及热的液晶滴下工艺中,也在存在作为配线等的影子而没有照射充分的紫外线的部分的情况下产生。此外,在不进行紫外线照射,仅靠热固化液晶密封剂的情况下特别是一个大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需要提高液晶的滴下量的精度,但即使这样,在作为液晶密封剂的固化工序的加热时,液晶也膨胀,故难以完全抑制上述插入现象。
此外,在液晶滴下工艺用液晶密封剂中,需要解决低液晶污染性、高粘接强度、高耐湿性、高耐热性等的一般特性或保存稳定性等的操作性之类的各种的课题。
为了解决该课题,提出了各种技术。
在专利文献3中,使用有机膨润土实现上述课题的解决。该方法对液晶的插入有一定的成果,但难以说是足够的。
在专利文献4中,记载了使用采用了锻制硅石、聚硫醇的液晶密封剂、进行液晶密封剂的B阶段化处理的方法。然而,在该方法中,存在工序变长、需要用于该工序的装置之类的缺点。
在专利文献5中,公开了通过使用热自由基聚合引发剂提高固化速度来防止插入的液晶滴下工艺用液晶密封剂。
如以上所述,尽管非常热衷于进行液晶密封剂的开发,但具有优异的插入耐性且作为低液晶污染性、高粘接强度等的液晶密封剂的一般特性也优异的密封剂尚未完成开发。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3-17932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0-23969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14771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1-150181号公报
专利文献5:国际公开第2011/061910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涉及在液晶滴下工艺中使用的液晶密封剂及使用它的液晶显示单元,更详细而言,提出了液晶向液晶密封剂的插入耐性优异且粘接强度等的作为液晶密封剂的一般特性也优异的液晶滴下工艺用液晶密封剂及使用它的液晶显示单元。
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人经过锐意研究的结果是含有固形成分(I)的液晶密封剂,发现在液晶密封剂中的固形成分(I)的比重A(g/cm3)、该固形成分(I)的液晶密封剂中的含量B(g)、液晶密封剂的体积C(cm3)之间有一定的关系的情况下,具有非常优异的插入特性,做出了本发明。
此外,本说明书中,“(甲基)丙烯酸((metha)acryl)”意味着“丙烯酸(acryl)和/或甲基丙烯酸(methaacryl)”,“(甲基)丙烯酰基((metha)acryloyl)”意味着“丙烯酰基和/或甲基丙烯酰基”。此外,也有将“液晶滴下工艺用液晶密封剂”简记为“液晶密封剂”的情况。
即本发明涉及如下的1)~12)。
1)一种液晶滴下工艺用液晶密封剂,含有固形成分(I),在定义上述固形成分(I)的比重为A(g/cm3),液晶密封剂中的含量为B(g),定义液晶密封剂的体积为C(cm3)时,上述A、B及C满足下述数式(a),并且,在使用E型粘度计在25℃的5rpm及0.5rpm的条件下测量得到的粘度的值中,以在0.5rpm下的粘度/在5rpm下的粘度表示的触变比为1.1~3.0:
0.2≦B/(A×C)≦0.4……(a)。
2)根据上述1)所述的液晶滴下工艺用液晶密封剂,其中,上述A(g/cm3)是0.85~1.10g/cm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化药株式会社,未经日本化药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3780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