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管状热交换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35475.8 | 申请日: | 2013-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286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18 |
发明(设计)人: | 文银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朴千洙 |
主分类号: | F28F1/02 | 分类号: | F28F1/02;F28F1/32;F28F9/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21 | 代理人: | 陈红燕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状 热交换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管状热交换器,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将内部具有多个单元的管层叠为多段,并将弯曲为之字形的散热片通过硬焊而一体化形成于该多个管之间,而且管和管之间空间越趋向后侧越宽,使得多个散热片之间不挂卡异物,并直接排出,另外,即使管和管之间的后侧空间变宽,也不会使得管表面的气冷性降低的管状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空气冷却管状热交换器是一种使用于汽车的冷却器或空调设备,而在高温的液体流动的过程中,将热量传递至空气,而降低液体或制冷剂的温度的装置。
图1为现有管状热交换器,在集管21和另一侧集管21’之间供液体移动的管11连接为多级,在管11和管11之间用于散热的薄的金属材质的褶皱的散热片15通过硬焊的方式附着,通过供给管22供给至集管21的高温的液体通过多个管11分配,通过另一侧集管21’排出至排出管,同时,鼓风机24进行运转而输出的空气通过附着于管11之间的褶皱的散热片15之间。此时,高温的液体热气通过管11和散热片15而冷却为风。
韩国专利第518856号公开的现有的管11截面,如图2所示,为方形,内部形成有通过多个隔壁12区分的单元13,在管11的上、下面附着有金属材质的褶皱的散热片15而进行了使用,该热交换器用管11存在如下问题。
因管11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形成为水平,且前端和末端的宽幅相同,由此,容易堆积粘着异物31,并且,因异物31而造成热交换效率变低。为了防止异物31容易堆积于管11,也能够如图3所示,将管11的形状形成为椭圆形,以使异物31自然地向下侧流动,但在将管11的形状形成为椭圆形时,因与管11的表面吻合的褶皱的散热片15的附着面也必须形成为曲线,由此,存在使得褶皱的散热片15的制造工艺变得复杂而降低生产效率的缺点。并且,在管和管之间的中央部分发生弯曲而异物插入时,存在担心发生瓶颈现象的问题。
日本公开专利平20-241057号为研发有使管的前端厚度小于末端,而管和管之间的空间越趋向后侧而逐渐变窄的技术。其用于减少气流阻力,管和管之间的空间为一种从前侧越趋向后侧而变窄的形状,但送风机的风通过管和管之间时,使得初步减少气流阻力。并且,将管的前侧向下侧倾斜,由此,在管表面产生水汽时,以使向下流下。
但现有的日本专利具有减少气流阻力的优点,但存在了如下缺点,因管和管之间的后侧空间相对变窄,在沙尘暴多发的中东地区,或黄沙特别严重的中国地区,将热交换器作为室外设备使用时,担心异物堆积在管和管之间的后侧空间。
并且,日本公开专利平14-139282号研发有使管的前端厚度比末端厚,以使自然排出异物的技术。
但因管的前端较厚,由此,管和管之间的前侧空间相对地比后侧空间窄,因此,存在发生气流阻力的问题,并且,因管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形成为流线型,而难以将冷却片的凹槽必须制造为流线型。尤其,因冷却片为罗列的垂直竖立的单一板材,由此,为了增加散热面积,与弯曲为之字形而缩减长度的散热片的方式相比,相对地占用更宽的面积,因冷却片从管的后侧脱离,而突出至后方,由此,存在了在安装控件狭小的地方无法使用的技术限制。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问题而研发,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管状热交换器,将内部具有多个单元的管层叠为多级,将弯曲为之字形的散热片通过硬焊而一体化形成于该多个管之间,并且,管与管之间的空间越趋向后侧变得越宽,使得异物不会挂卡于散热片而直接排出,另外,即使管和管之间的后侧空间变得越宽,也不会使表面的气冷性低下。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为提供一种管状热交换器,即使管与管之间的前侧空间与后侧空间相比相对变窄,为了不增加气流阻力,切开放置于前侧空间的散热片的局部,由此,使得减少了风压,即使切开部分左右的散热面积减少,但管的后侧空间与前侧相比相对地进行增加,因增加相应程度散热面积,由此,对其进行补充。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朴千洙,未经朴千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3547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