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33610.5 | 申请日: | 2013-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96044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1-02 |
发明(设计)人: | 原山贵司;草间和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2/06 | 分类号: | H01M2/06;H01M2/04;H01M2/08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李洋;舒艳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发电构件收纳于壳体内,利用盖部件封闭壳体的开口部的电池。进一步详细而言,是涉及具备与发电构件电连接并且插通盖部件的集电端子部件,夹设密封垫来将盖部件与集电端子部件密封起来的密封构造的技术。
背景技术
电池利用于手机、个人计算机等电子设备、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等车辆等各种领域。例如,车辆领域中所利用的电池将发电构件收纳在罐体的壳体,在壳体的开口部焊接盖部件来密封该开口部。另外,在盖部件有沿厚度方向贯通的贯通孔,与发电构件电连接的集电端子部件的插通部经由贯通孔从盖部件伸出。
作为与该集电端子部件相关的向盖部件固定的固定方法,例如专利文献1所示,公开有如下的技术,即,通过使圆筒形状的集电端子部件的插通部插通分别形成于外部连接端子、绝缘体、盖部件、密封垫的开口部,并使该插通部的上端从该插通部的中心轴向外周侧扩展并铆接来进行预焊(temporal tacking),并且对扩展了的插通部的上端与外部连接端子的上表面进行激光焊接来固定。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电池中,用密封垫将盖部件与集电端子部件之间密封起来,抑制气体从盖部件的开口部处泄漏。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8246号公报
近年来,为了实现集电端子部件周边密封性的进一步提高,关注了在盖部件与密封垫的接触面设置向插通部的轴方向(与铆接方向相同)突起的突起部,并压缩密封垫的局部而成的密封构造。这样,在密封垫的局部具有成为高压缩率的部位(以下,作为“密封部”)的密封构造中,有如下的问题。
即,电池例如在充放电时会临时成为高温状态。因此,若盖部件、集电端子部件利用铝等具有高线膨胀系数的金属,相同地,若密封垫利用PFA(全氟烷基乙烯基共聚合物)等具有高线膨胀系数的树脂,则高温时密封垫被各部件的膨胀作用压迫。作为其结果,密封垫的密封部进一步成为高压缩状态,可能在密封垫产生裂缝。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密封构造所具有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即,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密封垫具有高压缩率的密封部的密封构造的电池,抑制高温时在密封垫产生裂缝的技术。
将解决该课题作为目的而完成的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的电池的特征在于,具备:发电构件;壳体,其具有开口部,并收纳上述发电构件;盖部件,其焊接于上述壳体的开口部,并封闭上述开口部;集电端子部件,其具有:集电板,其一端与上述发电构件电连接,另一端与上述盖部件对置;以及插通部,其一端与上述集电板电连接,另一端沿成为上述盖部件的厚度方向的上下方向插通上述盖部件并向上述盖部件的外侧伸出,上述集电端子部件在上述插通部的另一端存在通过铆接而扩径并与外部连接端子电连接的铆接部;绝缘体,其与上述盖部件的上表面接触,并将上述盖部件与上述集电端子部件电绝缘;以及密封垫,其与上述盖部件的下表面接触,并将上述盖部件与上述集电端子部件之间密封起来,上述盖部件具有从下表面向上述上下方向的下方突起的突起部,上述密封垫具有密封部,上述密封部在与上述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亦即内外方向上位于与上述突起部相同的位置,并且被上述突起部压接,在上述内外方向上与上述密封部不同的位置并且在上述密封部的周围存在至少一个缝隙,上述缝隙至少局部被上述密封垫和上述集电端子部件包围。
上述的一个方式中的电池,若成为高温状态,则密封垫、集电端子部件膨胀。此时,一个方式中的电池具有设置于密封垫的密封部的周围的缝隙,所以该缝隙能够接受膨胀量的至少一部分。因此,能够减少密封垫的密封部成为过度压缩的可能性。作为其结果,能够期待抑制在密封垫产生裂缝的问题。另外,缝隙既可以位于密封部的内侧也可以位于外侧还可以位于两侧。另外,作为密封垫的材料,优选氟类树脂(例如PFA)。
并且,优选上述缝隙在上述内外方向上比所述密封部更靠上述插通部侧的位置且在上述绝缘体与上述集电部件的上述插通部之间至少夹设一个。若电池成为高温,则会产生集电端子部件等的膨胀。或者,在制造工序中的铆接时,集电端子部件的插通部也一定程度地扩径。若集电端子部件与绝缘体邻接,则可能会由于这些膨胀或扩径,集电端子部件按压绝缘体。若按压绝缘体的按压力较大,则可能在绝缘体产生裂缝。因此,通过使缝隙夹设在绝缘体周围,能够期待抑制在绝缘体产生裂缝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3361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