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和制造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380030818.1 | 申请日: | 2013-05-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805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25 |
| 发明(设计)人: | 阿久津伸明;塚野正明;冈畠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汽车能源供应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10/04 | 分类号: | H01M10/04;H01M2/02;H01M2/12 |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 地址: | 日本神***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二次 电池 制造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由叠层膜等薄且轻的外壳用薄膜形成的外壳体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和制造装置,尤其是涉及适合于防止在排放在调整工序等中产生的气体时的液体渗漏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和制造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有如下所记载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能够可靠地进行伴随着具有由叠层膜等薄且轻的外壳用薄膜形成的外壳体的二次电池的调整等的排气,并且能充分保证排气后的密闭性(参照日本JP2004-342520A)。
该制造方法具有:封入工序,其以形成与内部连通且与外部隔离的未接合部的方式使外壳用薄膜的开口部接合并将发电元件封入外壳体的内部;排气工序,其一边将未接合部的厚度限制在规定厚度以下一边开设排气孔;第2密封工序,其使未接合部接合并封入发电元件。而且,作为抑制未接合部的膨胀且缓和应力集中的方法,在外壳体的内部压力较高的情况下,限制未接合部的厚度。由此,能够防止以下原因造成的接合部的局部剥离:由于所产生的气体导致的内部压力上升,使未接合部产生大的膨胀、变形,在接合未接合部时不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以及,伴随着未接合部的膨胀,在未接合部的四周应力集中。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的以往例子中,在将所产生的气体向外部排放的排气工序中,在限制由内部压力所导致的膨胀的同时,在未接合部处开设排气孔。但是,在未接合部内残留有电解液的情况下,存在如下问题:残留在未接合部内的电解液经由所开设的排气孔与气体一起向外部飞出,从而电解液的储存量减少。另外,存在如下问题:在飞出的电解液附着于外壳体的表面的情况下,需要擦拭工序,使生产成本升高。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适合于防止排气时的液体渗漏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和制造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某一技术方案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具有:第1密封工序,在该工序中,将发电元件收纳于由外壳用薄膜叠合而构成的外壳体的内部并在第1密封部处密封外壳体,并且,使发电元件与第1密封部的至少局部之间隔开距离地配置;调整工序,在该工序中,执行发电元件的调整;开孔工序,在该工序中,在第1密封部和发电元件之间开设排气孔;第2密封工序,在该工序中,密封排气孔。而且,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开孔工序包括按压工序,在该按压工序中,在外壳体上开设排气孔之前,从外壳体的两侧对外壳体的要形成排气孔的部分进行按压,以使叠合在一起的外壳体薄膜彼此贴紧。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和制造装置的二次电池的概略俯视图。
图2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的工序图。
图3是开孔装置的侧视图。
图4是开孔装置的俯视图。
图5是说明开孔装置的工作状态的侧视图。
图6是用于说明开孔工序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开孔装置时的电解液减少量与未使用开孔装置的比较例进行了对比后的实验结果的图表。
图8A是说明形成本实施方式的排气孔所用的刀具的刀刃的形状的说明图。
图8B是说明形成本实施方式的排气孔所用的刀具的刀刃的形状的说明图。
图9是用于说明利用第2实施例的开孔装置的开孔工序的说明图。
图10是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和制造装置的开孔装置的工作状态的侧视图。
图11A是说明比较例的排气孔的加工前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1B是说明比较例的排气孔的加工后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1C是说明比较例的排气后的电解液的附着状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优点,以下参照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以下,基于各实施方式说明本发明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和制造装置。
(第1实施方式)
应用本发明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的二次电池是具有由薄且轻的外壳用薄膜构成的外壳体的电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汽车能源供应公司,未经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汽车能源供应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3081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