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纤维增强塑料的成形方法及其成形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30538.0 | 申请日: | 2013-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49879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0-19 |
发明(设计)人: | 高野恒男;风早佑二;西村光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丽阳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9C43/18 | 分类号: | B29C43/18;B29C33/54;B29C43/36;B29C70/06;B60B5/02;B29K105/08;B29L31/32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张敬强;严星铁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纤维 增强塑料 成形 方法 及其 装置 | ||
1.一种纤维增强塑料的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包括多个粒子的粒子群容纳于挠性袋体而形成所希望形状的芯子,
将包括树脂和纤维的预浸料配置于上述芯子的周围,
将上述芯子和配置于其周围的上述预浸料配置在成形用金属模具的上模与下模之间,
对上述成形用金属模具进行合模并进行压缩成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增强塑料的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
用金属模具间隔保持机构进行保持以使上述上模与下模之间的间隔不扩大,
用相对于上述上模以及下模间的模腔进退自如的按压机构来按压上述芯子的外表面的一部分而提高上述芯子内的内压从而使之变形,并且,
通过上述芯子的按压变形来提高上述预浸料与上述金属模具以及上述芯子之间的紧贴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纤维增强塑料的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
通过使配置于上述上模的左右侧部的上述金属模具间隔保持机构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动规定量,来完全限制上述上模向上方的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纤维增强塑料的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上模的左右侧面与金属模具间隔保持机构的抵接面相互形成为楔状的滑动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增强塑料的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
容纳于上述挠性袋体的粒子群的粒径不均匀。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增强塑料的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成形用金属模具的压缩成形后所成形的成形品中,将按压上述芯子的外周面的一部分的部位设为从上述成形品排出上述粒子群的排出孔的形成部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增强塑料的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
容纳于上述挠性袋体的粒子群是高刚性粒子,上述粒子群包括粒子径相互不同的第一粒子群(a)以及第二粒子群(b),
上述第一粒子群(a)的直径Da与上述第二粒子群(b)的直径Db的比Da/Db为1.1以上2.0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纤维增强塑料的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
第二粒子群(b)的总量与容纳于上述挠性袋体的粒子群的总量的比例为20~60质量%的范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纤维增强塑料的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
用金属模具间隔保持机构进行保持以使上述上模与下模之间的间隔不扩大,
用相对于上述上模以及下模间的模腔进退自如的按压机构来按压上述芯子的外表面的一部分而提高上述芯子内的内压从而使之变形,并且,
通过上述芯子的按压变形来提高上述预浸料与上述金属模具以及上述芯子之间的紧贴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纤维增强塑料的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
通过使配置于上述上模的左右侧部的上述金属模具间隔保持机构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动规定量,来完全限制上述上模向上方的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纤维增强塑料的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上模的左右侧面与金属模具间隔保持机构的抵接面相互形成为楔状的滑动面。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纤维增强塑料的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
向上述成形用金属模具的内部插入杆,来按压上述芯子的外表面的一部分。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纤维增强塑料的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杆是活塞杆。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纤维增强塑料的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压缩成形后,通过上述杆的插入位置向成形品的外部排出上述粒子群。
15.根据权利要求7~14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增强塑料的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高刚性粒子的弯曲弹性模量为50000MPa以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纤维增强塑料的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高刚性粒子是陶瓷粒子。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增强塑料的成形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粒子群包括高刚性粒子和树脂粒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丽阳株式会社,未经三菱丽阳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30538.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