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泵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380026757.1 | 申请日: | 2013-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794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25 |
发明(设计)人: | 齐藤将之;中泽千春;御簾纳雅记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T17/00 | 分类号: | B60T17/00;B60T8/48;F04B2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陈蕴辉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泵装置。
背景技术
以前,公知的是具有脉动降低部的泵装置,该脉动降低部用于降低从泵排出的流体的脉动。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具有作为脉动降低部的可变节流口的泵装置,该可变节流口根据排出流量改变节流阻力。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588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在现有技术中,仍留有改善泵的排出性能的余地。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排出性能的泵装置。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在本发明的泵装置中,优选具有设置在泵的排出通路的第一节流孔、在排出流量比规定流量多时允许制动液通过的第二节流孔。
发明效果
因此,能够提高排出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泵装置所适用的制动控制装置的液压回路图。
图2是实施例1的脉动降低装置的轴向剖视图。
图3是实施例1的脉动降低装置的轴向剖视图,表示溢流机构开阀时的制动液的流向。
图4是实施例1的脉动降低装置的液压回路图。
图5表示实施例1的泵装置的流量特性。
图6是现有例1的节流部的示意图。
图7表示现有例1的泵装置的流量特性。
图8表示比较例的泵装置的流量特性。
图9是实施例2的脉动降低装置的轴向剖视图。
图10是实施例2的脉动降低装置的液压回路图(第二节流孔为两个)。
图11是实施例2的脉动降低装置的液压回路图(第二节流孔为三个以上)。
图12表示实施例2的泵装置的流量特性。
图13是实施例3的脉动降低装置的轴向剖视图。
图14是实施例3的脉动降低装置的阀体的轴向主视图。
图15是实施例3的脉动降低装置的液压回路图。
图16表示实施例3的泵装置的流量特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实现本发明泵装置的方式。
[实施例1]
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泵装置1所适用的制动控制装置的液压回路结构的回路图。制动控制装置是适用于向车辆(机动车)的各车轮付与制动液压而产生制动力的液压式制动系统,来控制车辆的制动液压的液压控制装置。车辆为例如前轮FL、FR利用发动机驱动,并且后轮RL、RR利用电动发电机驱动的混合动力车辆,并设置为通过利用车辆的动能使电动发电机旋转来发电而能够产生再生制动力。制动控制装置具有:经由助力装置102与制动踏板101连接并根据制动踏板操作产生液压(主缸液压)的主缸103、与主缸103连接使主缸液压或者所产生的控制液压供给到车辆的各车轮FL、FR、RL、RR的轮缸(W/C)106的液压控制单元105、控制液压控制单元105的动作的未图示的控制单元(电子控制单元)。
制动踏板101根据操作人员的制动操作而动作,将操作人员的制动操作力(踏板踏力)向助力装置102传递。助力装置102为辅助操作人员的制动操作力的负压增压器,利用发动机所产生的负压对从制动踏板101传递的力进行增幅,并将该增幅后的力传递到主缸103而使主缸103(的活塞)动作。主缸103产生与从助力装置102传递的力成比例的主缸液压。主缸103为串联型,具有由两个主缸活塞隔成的两个液压室。两个液压室分别接受从储液罐104供给的工作液(制动液),并根据制动操作产生大致相同的主缸液压。一方的液压室与P系统的配管连接,另一方的液压室与S系统的配管连接。储液罐104为存留有制动液的制动液源,并向大气压开放。液压控制单元105为从制动液源(储液罐104或者主缸103)供给制动液,并能够与操作人员进行的制动操作独立地产生轮缸液压(制动液压)的制动液压发生源。液压控制单元105设置为通过在罩体107内形成制动液压回路(液压回路),并且设置泵装置1、多个控制阀,并根据来自控制单元的控制指令控制这些执行机构而能够主动控制轮缸液压。液压控制单元105例如设置在车辆的发动机室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未经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2675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