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树脂膜的制造方法以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树脂膜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23640.8 | 申请日: | 2013-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725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07 |
发明(设计)人: | 稻叶祐策;五十岚民人;堺勇树;竹内彩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吴羽 |
主分类号: | H01M2/16 | 分类号: | H01M2/16 |
代理公司: | 北京泛华伟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0 | 代理人: | 徐舒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电 二次 电池 树脂 制造 方法 以及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树脂膜的制造方法以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树脂膜。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电子技术发展飞速,各种设备实现了小型化、轻量化。随着这类电子设备的小型化、轻量化,要求作为其电源的电池也实现小型化、轻量化。作为容积及质量虽小却可获得大能量的电池,使用的是采用锂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此外,还提议将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作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等的动力源,并开始投入使用。
通常,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具有正极和负极,这两极之间配置隔膜,用于使正极和负极绝缘。作为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所使用的隔膜,以往使用的是聚烯烃类高分子多孔膜。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可以通过离子(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情况下为锂离子(Li+))经由隔膜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从而进行充电、放电。因此,就要求隔膜不会妨碍离子的自由移动,采用具有多个微细孔的多孔膜作为隔膜。
此外,还要求隔膜具有所谓的切断(Shutdown)功能。切断功能是指当电池内部发生微细短路时,相应部分的孔闭塞,以妨碍离子的移动,通过使相应部分的电池功能丧失,从而提高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安全性。另外,在聚烯烃类高分子多孔膜中,当电池内部发生微细短路时,由于该部分的温度上升,相应部分发生熔解,孔闭塞,从而实现切断功能。
但是,由聚烯烃类高分子构成的隔膜与电解液的亲和性较低,因此保持电解液时电解液只不过填充在空孔内部,存在电解液的保持性较低的问题。如果电解液的保持性较低,则可能会出现电池容量低、循环特性恶化、使用温度受限制等问题。并且,聚烯烃类高分子与其他树脂或其他材料缺乏粘合性,因此在其与电极的界面容易产生间隙,其结果导致有时会引起电池容量低、充放电特性恶化的情况。
此外,提出了一种以兼顾正极和负极与隔膜的密合性以及电气连接为目的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中,通过在隔膜与电极之间设置粘合性树脂层,达成了所述目的。此外,还提出了使用聚偏氟乙烯作为粘合性树脂的方法。但是,聚偏氟乙烯树脂很难说是对于构成隔膜的聚烯烃具有优异粘合性的树脂。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474853号公报
发明概要
发明拟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配置在现有的隔膜与正极或负极之间且不会妨碍锂离子等离子的移动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树脂膜的制造方法以及通过该制造方法获得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树脂膜。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者等反复锐意研究发现,使用特定的偏氟乙烯类聚合物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并完成本发明。
也就是说,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树脂膜的制造方法包括将树脂组合物涂布在隔膜上的工序(涂布工序)以及将涂布着树脂组合物的隔膜进行干燥的工序(干燥工序),该树脂组合物含有通过使偏氟乙烯与下述式(1)表示的化合物共聚后获得的偏氟乙烯类共聚物以及溶剂。
(式(1)中,R1、R2、R3分别独立为氢原子、氯原子或碳原子数1~5的烷基,X'是主链由原子数1~19构成的分子量为472以下的原子团。)
所述式(1)所表示的化合物优选为下述式(2)所表示的化合物。
(式(2)中,R1、R2、R3分别独立为氢原子、氯原子或碳原子数1~5的烷基,X″'是主链由原子数1~18构成的分子量为456以下的原子团。)
作为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树脂膜制造方法的第一方式,所述溶剂是所述偏氟乙烯类共聚物的良溶剂与不良溶剂的混合溶剂。
作为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树脂膜制造方法的第二方式,在所述涂布工序与所述干燥工序之间,具有将涂布着树脂组合物的隔膜浸渍在不良溶剂中的工序。
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树脂膜通过所述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树脂膜的制造方法获得。
发明效果
通过本发明的制造方法获得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树脂膜不会妨碍锂离子等离子的移动,因此能够适用于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有本发明树脂膜的非水类电解质二次电池的结构的剖面模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所获得的形成着树脂膜的隔膜的树脂膜表面的SEM照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吴羽,未经株式会社吴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2364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