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强化玻璃基板及其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380020130.5 | 申请日: | 2013-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025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1 |
发明(设计)人: | 村田隆;东条誉子;尾形基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电气硝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3C21/00 | 分类号: | C03C21/00;C03B17/06;C03C3/083;C03C3/085;C03C3/087;G09F9/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蒋亭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强化 玻璃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强化玻璃基板及其制造方法,特别涉及适合于携带电话、数码相机、PDA(携带终端)、太阳能电池的盖板玻璃、或触摸面板显示器的基板的强化玻璃基板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携带电话、数码相机、PDA、太阳能电池、触摸面板显示器等设备得到广泛的使用,有日益普及的趋势,在这些用途中,作为盖板玻璃或基板,使用在化学上被加以强化而成的强化玻璃基板。
现在,作为TV、监视器等的显示器的保护构件,正在研究使用强化玻璃基板。
对于强化玻璃基板,例如要求如下等特性,即,(1)具有高机械强度,(2)低密度且轻量,(3)可以廉价大量地供给,(4)泡品质优异,(5)在可见区域中具有高的光透过率,(6)具有高的杨氏模量,以便在用笔或手指等按压表面时难以挠曲。在作为保护构件使用化学强化玻璃基板的情况下,(1)的特性尤其重要(参照专利文献1、非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83045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泉谷彻朗等、《新型玻璃及其物性》、第一版、株式会社经营系统研究所、1984年8月20日、p.451-498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提高强化玻璃的机械强度,需要增加玻璃组成中的Al2O3的含量,提高离子交换性能。另一方面,如果Al2O3的含量变多,则玻璃的粘度就会升高,熔融温度变高。在将此种玻璃熔融而成形的情况下,一直以来,在与该玻璃的接触壁部使用了氧化锆系耐火物或锆石系耐火物。
但是,在制作具有特定的玻璃组成的强化玻璃基板的情况下,如果使用氧化锆系耐火物或锆石系耐火物,则在耐火物与熔融玻璃的界面中,会形成高浓度的Zr层,并且含有高浓度的Zr的熔融玻璃坯料会在熔融工序~成形工序中的低温部分停滞,其后有可能作为含有Zr的失透物析出。
另外,当为了提高大型的强化玻璃基板的机械强度,增大压缩应力值、并且加深应力深度时,内部的拉伸应力值就会有变大的趋势。该情况下,如果在内部的拉伸应力层中存在失透物,强化玻璃基板就容易破损。特别是,强化玻璃基板越是大型,其概率就越是升高。
本发明是鉴于此种情况而完成的,其技术课题在于,创造出即使大型、机械强度也很高、且难以破损的强化玻璃基板及其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发明人等进行了各种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将强化玻璃基板中的含有Zr的失透物的数目限制为规定范围,就可以解决上述的技术课题,从而作为本发明提出。即,本发明的强化玻璃基板是在表面具有压缩应力层的强化玻璃基板,其特征在于,含有Zr的失透物为1个/cm3以下。这里,利用实体显微镜观察“含有Zr的失透物”,在观察视野内观察到1μm以上的失透物的情况下,即作为失透物计数,根据测定中使用的玻璃基板(强化玻璃基板)的尺寸算出每1cm3的失透物的发生率。
第二,本发明的强化玻璃基板优选在利用溢流下拉法成形的玻璃基板的表面具有所述压缩应力层。这里,“溢流下拉法”是如下的方法,即,使熔融状态的玻璃从耐热性的导水管状结构物的两侧溢出,在使溢出的熔融玻璃在导水管状结构物的下端汇合的同时,向下方拉伸成形而制造玻璃基板。
一直以来,在溢流下拉法中,作为导水管状结构物,使用了氧化锆系耐火物或锆石系耐火物。但是,如果作为导水管状结构物使用氧化锆系耐火物或锆石系耐火物,则除了难以将含有Zr的失透物限制为1个/cm3以下以外,接合面(汇合面)的Zr(ZrO2)的含量也容易变多。所以,如果作为导水管状结构物使用高含量含有Al2O3的耐火物,则可以尽可能地减少含有Zr的失透物。而且,容易减少接合面的Zr(ZrO2)的含量。另外,高含量含有Al2O3的耐火物即使长时间使用也难以变形,也难以产生含有Zr的失透物以外的失透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电气硝子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电气硝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2013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