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送风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15829.2 | 申请日: | 2013-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045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0 |
发明(设计)人: | 小田一平;谷口和宏;近藤广幸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4F5/54 | 分类号: | F04F5/54;F04D25/08;F04D29/44;F04F5/16;F04F5/44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2 | 代理人: | 龙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送风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送风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扇和吊扇等送风装置在作为底座的基部内置有叶轮和电机。而且,送风装置从设置于基部上部的圆环形状的送风部将空气与地板面平行地吹出,产生空气的循环和气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下面,参照图14和图15,对该送风装置进行说明。图14是现有的送风装置的主视图,图15是该送风装置的局部截面图。作为送风装置的送风机组装体300具有划定中央开口部302的环状喷嘴301。电机322产生通过环状喷嘴301的空气流。电机322和电机外壳326配置于基部316的内部。而且,叶轮(impeller)330与从电机322向外侧延伸的旋转轴连结。将扩散器(diffuser)332定位在叶轮330的下游侧。电机322与电连接部和电源连接。用户利用多个选择按钮320能够操作送风机组装体300。
在上述结构中,上述送风机组装体300以如下方式动作。用户从多个选择按钮320中选择适当的按钮,驱动电机322。然后,空气经由空气入口324被吸入到送风机组装体300内。空气通过外侧壳318流至叶轮330的入口334。从扩散器332的出口336和叶轮330的排气部排出的空气流,通过内部通路310,被分成流向相反方向的两股空气流。
空气流在进入到口312时被节流,在口312的出口344的位置被进一步节流。因该节流,在送风机组装体300中产生压力。
像这样形成的空气流克服因节流而产生的压力。然后,空气流作为一次空气流通过出口344流出。一次空气流根据引导部分348的配置,向用户集中或者聚集。二次空气流与外部环境、特别是与出口344周围的区域和环状喷嘴301的外缘部周围的空气相伴产生。该二次空气流通过中央开口部302。然后,在中央开口部302中,二次空气流与一次空气流混合,从送风机组装体300向前方排出,变成总空气流。
在这种现有的送风装置中,为了使二次空气流通过,中央开口部302的前后需要开放。因此,必须将内置了用于产生一次空气流的叶轮330和电机322的基部316设置于内部通路310之外。其结果是,存在送风机组装体300不能小型化的课题。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07796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03689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送风装置,在壳体设置有:取入壳体外的空气的吸入口;和具有用于使空气成为高压空气的叶轮和用于驱动叶轮的电机的高压空气产生部。另外,壳体还设置有:吹出高压空气的环形的吹出口;将高压空气从叶轮引导至吹出口的第一风路;和通过被从吹出口吹出的高压空气诱导而吸入空气的多个诱导空气吸入口。另外,壳体还设置有:将吸入到多个诱导空气吸入口的空气混合的诱导空气混合部;
吹出诱导空气混合部的诱导空气的诱导空气吹出口;和将诱导空气吸入口、诱导空气混合部和诱导空气吹出口连接的第二风路。
这种送风装置采用在壳体内设置有第一风路和第二风路的结构,所以能够在环形的吹出口与高压空气产生部之间配置多个诱导空气吸入口和诱导空气混合部,能够实现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送风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用图1的平面A截断的截面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送风装置的主视图。
图4是该送风装置的不同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该送风装置的其他不同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用图5的平面B截断的截面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送风装置的立体图。
图8是用图7的平面C截断的截面图。
图9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送风装置的立体图。
图9B是用图9A的平面D截断的截面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送风装置的立体图。
图11是用图10的平面E截断的截面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送风装置的立体图。
图13是用图12的平面F截断的截面图。
图14是现有的送风装置的主视图。
图15是该送风装置的局部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1582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