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管道再生管在审
申请号: | 201380010705.5 | 申请日: | 2013-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143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22 |
发明(设计)人: | 金尾茂树 | 申请(专利权)人: | 客纳福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1/08 | 分类号: | B32B1/08;F16L1/00;F16L11/11;F16L55/18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肖日松;李婷 |
地址: | 日本大阪***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道 再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插入埋设于地中且老化的下水管等各种管道内,以使该管道再生的管道再生管。
背景技术
若埋设于土中且经历较长年月的下水管老化导致承载能力、止水能力降低,则产生道路塌陷或流下能力的问题。
作为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提案且实施将老化的下水管等用作支持体,并将新的树脂管作为排水管插入或形成于其内部的排水管修补方法。
在存在的各种排水管修补方法中,例如制管方法有如下方法:将带状的硬质氯乙烯材料供给到出入孔(manhole)内,在已设管的入口部分处将该带状的硬质氯乙烯材料利用制管机形成为管状(即,作为硬质氯乙烯管),并且插入已设管内。
另外,还已知所谓套管(鞘管)施工方法:作为带状的硬质氯乙烯材料的代替,将比已设管的管径小且尺寸短的短管从出入管搬入,依次连接并插入已设管内。
但是,在上述制管方法中,需要制管机等专用的工程设备,另外,该施工需要熟练作业员。另外,另一方面,虽然在上述套管施工方法中不需要制管机,但预先作为大的管体进行制造,因而在狭窄的出入孔内的处理是不容易的。而且,两种施工方法都需要连接作业,以在已设管内实现管体,还存在为了提高连接部分的密封性而必须花费相当多作业时间的问题。
因此,最近,作为能够在不需要专用的工程设备的情况下在已设管内简便地形成新的管道的施工方法,在专利文献1中,提案有如下方法:从转鼓绕出具有可挠性的带螺旋波纹的再生管,通过出入孔从已设管的一侧插入,并利用绞盘(winch)等从已设管的另一侧拉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3858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再生管由于为了方便在从出入孔插入已设管内之后,从与该出入孔连接的另外的出入孔利用绞盘等将该再生管的顶端利用线材等拉出,故使可挠性优先,因而再生管自身的耐压强度不那么高。因此,对于已设管与所插入的再生管的间隙以及再生管,遍及其全长地在螺旋槽整个周部填充薄泥浆(grout)以使其与已设管一体化,以给予再生管既定的强度。因此,存在工时变长的缺点。
因此,在本发明中,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道再生管,其是考虑如上的以往的再生管中的问题而完成的,能够在不需要薄泥浆填充作业的情况下通过其自身来确保所期望的强度(特别是压扁强度(偏平強度))。
另外,如上所述,在管道再生管中,若只确保所期望的压扁强度,则在将此种管道再生管拉入排水管等已设管时,特别是在将管道再生管卷绕并设置于转鼓时,和/或将管道再生管从出入孔弯曲并插入并拉入已设管内时,在管道再生管的外周部(即管道再生管的弯曲部的弯曲半径方向外侧的部分且张力施加的部分)可能产生破损(包含断裂)(另外,在不产生破损的情况下,有时因弯曲而延伸的外周部也在使管道再生管恢复直线状时收缩并起伏,在管的内表面和/或外表面形成褶皱)。另外,在外周部的相反侧的内周部(即管道再生管的弯曲部的弯曲半径方向内侧的部分且施加压缩力的部分)(特别是管的内表面),为了缓和施加于外周部的张力,内周部容易收缩以在管的内表面形成凸状褶皱。这是因为在此种管道再生管最大施加5000N的极大的力。如此,在管道再生管中,若产生上述破损,则可能产生通过管内的液体泄漏等问题。另外,若在管道再生管的内表面形成褶皱,则失去其平坦性,可能产生通过管内的液体的流下能力降低等问题。而且,如果此种褶皱形成于管道再生管,则在进一步将支管配置于此种再生管时,有时因此种褶皱而使其固定变得困难。
因此,在本发明中,鉴于此种问题,本发明应解决的重要问题不仅是在管道再生管中确保压扁强度,还是在拉入作业时防止可能在管道再生管产生的破损、褶皱。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为一种管道再生管,其特征在于,包含:
下侧软质树脂层,其构成直管部的内层;
上侧软质树脂层,其层叠于上述下侧软质树脂层的外侧以构成直管部的外层;以及
突条部,其螺旋状地形成于上述上侧软质树脂层的外表面,
上述突条部由螺旋状地缠绕的硬质树脂制的芯材、以及在包住该芯材的状态下与上述上侧软质树脂层一体化的芯材覆盖部构成,
上述芯材具有上述直管部的内径的3.5%~5%的高度,
上述下侧软质树脂层是通过以至少包含单层部分的方式缠绕而形成的部分,上述单层部分具有上述直管部的内径的0.25%~0.65%的厚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客纳福来有限公司,未经客纳福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1070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