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平板玻璃制造装置和平板玻璃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08853.3 | 申请日: | 2013-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14505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12 |
发明(设计)人: | 伊贺元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旭硝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3B18/16 | 分类号: | C03B18/16;C03C3/093;F27D1/00;F27D1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平板玻璃 制造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平板玻璃制造装置和平板玻璃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平板玻璃制造装置具有用于容纳熔融金属(例如熔融锡)的浴槽,用于使连续地供给至熔融金属上的熔融玻璃在熔融金属上流动而成形为玻璃带(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将成形的玻璃带自熔融金属向斜上方拉起并送至退火炉。通过切割装置将在退火炉内退火后的玻璃带切割成规定尺寸形状,从而得到作为产品的平板玻璃。也可以对平板玻璃实施研磨处理。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0250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浴槽形成为上方开放的箱状,由多块砖构成。在浴槽的上方设有用于对玻璃带、熔融金属加热的加热器。另一方面,为了抑制熔融金属自砖彼此之间的接缝(间隙)流出,在浴槽的下方设有用于将浴槽的整个下表面冷却至熔融金属的熔点以下的温度的冷却器。因而,加热器给予的热量被冷却器除去,因此能量的使用效率较差。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量的使用效率良好的平板玻璃制造装置以及平板玻璃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平板玻璃制造装置具有用于容纳熔融金属的浴槽,用于使连续地供给至上述熔融金属上的熔融玻璃在上述熔融金属上流动而成形为玻璃带,其中,
上述浴槽由碳或氮化硼形成。
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平板玻璃制造装置中,优选的是,上述浴槽由碳形成,上述浴槽的表面的暴露部分的至少一部分由抗氧化膜覆盖。
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平板玻璃制造装置中,优选的是,该平板玻璃制造装置具有绝热构件,该绝热构件由用于包围上述浴槽的侧部的侧壁部和配置在上述浴槽的下方的底壁部构成。
优选的是,该平板玻璃制造装置具有空间形成构件,该空间形成构件用于在上述浴槽的底壁部与上述绝热构件的底壁部之间形成空间。
优选的是,该平板玻璃制造装置具有发热体,该发热体配置在上述空间内。
优选的是,该平板玻璃制造装置具有壳体,该壳体具有气密性,由用于包围上述绝热构件的侧部的侧壁部和用于覆盖上述绝热构件的下方的底壁部构成。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的平板玻璃制造方法具有使连续地供给至浴槽内的熔融金属上的熔融玻璃在上述熔融金属上流动而成形为玻璃带的工序,
上述浴槽由碳或氮化硼形成。
在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的平板玻璃制造方法中,优选的是,上述浴槽由碳形成,上述浴槽的表面的暴露部分的至少一部分由抗氧化膜覆盖。
在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的平板玻璃制造方法中,优选的是,在上述浴槽的外侧配置有绝热构件,该绝热构件由用于包围上述浴槽的侧部的侧壁部和配置在上述浴槽的下方的底壁部构成。
优选的是,在上述浴槽的底壁部与上述绝热构件的底壁部之间形成有空间。
优选的是,在上述空间内配置有发热体。
优选的是,在上述绝热构件的外侧配置有壳体,该壳体具有气密性,由用于包围上述绝热构件的侧部的侧壁部和用于覆盖上述绝热构件的下方的底壁部构成。
在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的平板玻璃制造方法中,优选的是,上述平板玻璃由以氧化物基准的质量%表示含有SiO2:50%~66%、Al2O3:10.5%~24%、B2O3:0~12%、MgO:0~8%、CaO:0~14.5%、SrO:0~24%、BaO:0~13.5%、ZrO2:0~5%、且MgO+CaO+SrO+BaO:9%~29.5%的无碱玻璃形成。
优选的是,上述平板玻璃由以氧化物基准的质量%表示含有SiO2:58%~66%、Al2O3:15%~22%、B2O3:5%~12%、MgO:0~8%、CaO:0~9%、SrO:3%~12.5%、BaO:0~2%、且MgO+CaO+SrO+BaO:9%~18%的无碱玻璃形成。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提供能量的使用效率良好的平板玻璃制造装置以及平板玻璃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旭硝子株式会社,未经旭硝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0885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