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板安装电连接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08431.6 | 申请日: | 2013-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05507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3 |
发明(设计)人: | 亚历山大·R·马修斯;史蒂文·A·诺伊;史蒂文·菲尔德曼 | 申请(专利权)人: | 3M创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2/79 | 分类号: | H01R12/79;H01R13/639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27 | 代理人: | 杜诚,陈炜 |
地址: | 美国明***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安装 连接器 | ||
优先权声明
本专利申请要求于2012年2月7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No.61/596048的优先权。
技术领域
本公开一般涉及印刷电路板与电缆之间的互连,所述电缆载送至或来自印刷电路板的信号。更具体地,本公开涉及电连接器系统,所述电连接器系统包括用于组装到印刷电路板的电连接器以及用于组装到电缆的配合电连接器,以有利于这些互连。
背景技术
印刷电路板与电缆之间的互连在本领域中是已知的。此类互连通常并不难形成,尤其是当信号线密度相对低时。随着使用者对互连尺寸的要求来越高,设计和制造在物理尺寸方面令人满意的互连器变得越来越困难。
一种减小互连尺寸的典型方法是减小其触点-触点间距(通常被称为触点节距)。例如,与0.100"(2.54mm)节距的互连器相比,0.050"(1.27mm)节距的互连器可以在一半的空间中提供相同数目的电连接(即,触点)。然而,较小节距互连器的典型解决方案是仅成比例地缩小较大节距互连器的版本。这些成比例地缩小的版本通常相对于触点节距具有大的总互连尺寸,尤其是当包括另外的部件(诸如例如闩锁/顶出机构或电缆应变消除件)时,且易于受到机械可靠性及电可靠性问题的影响,制造本身昂贵,并且只能提供有限的定制或无法提供定制来满足特定的最终使用者的需要。
因此,在本领域中需要一种可以克服常规连接器系统的缺点的电连接器系统。
发明内容
在至少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连接器外壳。所述连接器外壳包括具有多个接触开口的纵向底壁、在所述底壁的相对侧处从所述底壁向上延伸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在所述底壁的相对的末端处从所述底壁向上延伸的第一端壁和第二端壁、以及位于所述底壁的相对的末端处的第一对闩锁开口和第二对闩锁开口。每个闩锁开口延伸穿过所述底壁且穿过侧壁并被构造成允许闩锁通过在所述开口内移动来顶出配合连接器。
本发明的上述发明内容并不旨在描述本发明的每个公开的实施例或每种实施方式。在附图和下文的详细说明中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细节。通过详细的说明、附图以及权利要求书,本发明的其他特征、
目标和优点将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方面的电连接器系统的示例性实施例处于未配合构型中的透视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方面的电连接器系统的示例性实施例处于配合构型中的透视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的方面的配合电连接器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
图4a至图4e分别为根据本发明的方面的连接器外壳的示例性实施例的透视图、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以及底视图;
图5a至图5c分别为根据本发明的方面的电接触端子的示例性实施例的透视图、侧视图、以及正视图;
图6a至图6c分别为根据本发明的方面的电接触端子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透视图、侧视图、以及正视图;
图7a至图7c分别为根据本发明的方面的电接触端子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透视图、侧视图、以及正视图;
图8a至图8b分别为根据本发明的方面的组装在连接器外壳中的多个电接触端子的示例性实施例的透视图以及剖视图;
图9a至图9e分别为根据本发明的方面的覆盖件的示例性实施例的透视图、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以及底视图;
图10a至图10c为根据本发明的方面的覆盖件与连接器外壳的示例性实施例分别在对齐以供组装状态、在打开位置以及在闭合位置的局部透视图;
图11a至图11b分别为根据本发明的方面的应变消除件的示例性实施例的透视图以及俯视图;
图12为根据本发明的方面的应变消除件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13为根据本发明的方面的应变消除件与连接器外壳的示例性实施例处于组装构型中的侧视图;
图14为根据本发明的方面的电连接器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
图15为根据本发明的方面的电连接器的示例性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16a至图16e分别为根据本发明的方面的连接器外壳的示例性实施例的透视图、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以及底视图;
图17a至图17c分别为根据本发明的方面的闩锁的示例性实施例的透视图、侧视图、以及俯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3M创新有限公司,未经3M创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0843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