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超广角镜头和摄像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380008095.5 | 申请日: | 2013-01-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941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08 |
| 发明(设计)人: | 大野和则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G02B13/04 | 分类号: | G02B13/04 |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雒运朴 |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广角镜头 摄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超广角镜头和摄像装置,更详细地说,是涉及在数码相机、播放用照相机、电影拍摄用摄影机等上可以使用的超广角镜头,和具备该超广角镜头的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上述领域的照相机中,强烈地期望为F数小而使其在暗处也可以进行拍摄,以及期望为高性能而可以应对最近的高精细的摄像元件。此外,例如在电影拍摄用摄影机等中,附带有自动聚焦机构等、聚焦组(调焦时移动的透镜组)的电动对焦驱动的机构,因为拍摄移动中的被摄物体的机会多,所以期望聚焦组轻量、以及调焦时的诸像差变动和视场角变动少,以使被摄物体的距离变动时的调焦的应答性良好。从这样的情况出发,内聚焦方式的透镜系统经常被采用。作这内聚焦方式的透镜系统,例如,已知有下述专利文献1、2所述的。
另一方面,用于电影拍摄用摄影机等的广角系镜头,历来,从光学性能的点出发,多是定焦型的,大多是根据用途而替换多个镜头而进行使用。作为广角镜头,例如已知有下述专利文献3所述的,从物体侧依次排列有负的第1透镜组、正的第2透镜组、正的第3透镜组的反焦型的。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11-186269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11-028009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2000-056217号公报
但是,专利文献1所述的,主要是作为投影用透镜而设计的,因为是使2个透镜组以不同的轨迹移动的浮动对焦方式,所以聚焦组的重量变重之虞存在,未必称得上适合于电影拍摄用摄影机用途。专利文献2所述的,是供形状计测装置和照片测量装置的取像用透镜,采用在调焦时使第2透镜组移动的内聚焦方式,对于调焦时的像差变动和视场角变动未特别予以考虑。专利文献3所述的,F数大至2.8。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形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实现聚焦组的轻量化、且调焦时的像差变动和视场角变动少、并具有小F数和高光学性能的超广角镜头,和具备这样的超广角镜头的摄像装置。
本发明的超广角镜头,其特征在于,实质上由从物体侧依次配置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的这3个透镜组构成,其构成方式为,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调焦时,第1透镜组和第3透镜组被固定,使第2透镜组向物体侧移动,第1透镜组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负光焦度的第1子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2子透镜组、光阑、具有正光焦度的第3子透镜组构成,满足下述条件式(1)、(2)。
0.15<f1/f2<0.60…(1)
2.5<f2/f<7.0…(2)
其中,
f1:第1透镜组的焦距
f2:第2透镜组的焦距
f:在无限远物体合焦时的全系统的焦距。
在本发明的超广角镜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
0.20<f1/f2<0.50…(1’)
在本发明的超广角镜头中,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2’)。
3.0<f2/f<6.0…(2’)
在本发明的超广角镜头中,优选第2透镜组由使正透镜和负透镜相接合的胶合透镜构成。
在本发明的超广角镜头中,优选第1子透镜组具有正弯月透镜和2片负弯月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3),此外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3’)来代替条件式(3)。
0.70<|f1a/f|<2.00…(3)
0.80<|f1a/f|<1.80…(3’)
其中,
f1a:第1子透镜组的焦距
在本发明的超广角镜头中,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4),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4’)。
-0.50<f/f1a+b<0.20…(4)
-0.40<f/f1a+b<0.10…(4’)
其中,
f1a+b:第1子透镜组和第2子透镜组的合成焦距
在本发明的超广角镜头中,优选第2子透镜组具有2片正透镜,并满足下述条件式(5),此外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5’)来代替条件式(5)。
1.60<f1b/f<8.00…(5)
1.80<f1b/f<7.50…(5’)
其中,
f1b:第2子透镜组的焦距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胶片株式会社,未经富士胶片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0809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