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二次电池用电极端子在审
| 申请号: | 201380007613.1 | 申请日: | 2013-01-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944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08 |
| 发明(设计)人: | 高田健央 | 申请(专利权)人: |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H01M2/30 | 分类号: | H01M2/30;B32B15/08;H01M2/02;H01M2/06 |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崔香丹;李英艳 |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二次 电池 用电 极端 | ||
1.一种二次电池用电极端子,在由具有至少层叠了金属层的聚烯烃系树脂层的多层薄板构成且至少封装有正极、负极和电解质的包装材料的外缘部中,通过加压热溶接被夹持于相对向的所述聚烯烃系树脂层之间,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端子包括:
与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中的至少一者连接的金属端子;及
形成于所述金属端子表面的耐腐蚀保护层,
所述耐腐蚀保护层具有包含下述成分A的层A、包含下述成分X的层X和包含下述成分Y的层Y中的任意一者或两者,
成分A:由稀土元素氧化物a1和相对于100质量份该稀土元素氧化物a1配合了1~100质量份的磷酸或磷酸盐a2组成的成分;
成分X:由阴离子性聚合物x1和使该阴离子性聚合物x1交联的交联剂x2组成的成分;
成分Y:由阳离子性聚合物y1和使该阳离子性聚合物y1交联的交联剂y2组成的成分。
2.一种二次电池用电极端子,在由具有至少层叠了金属层的聚烯烃系树脂层的多层薄板构成且至少封装有正极、负极和电解质的包装材料的外缘部中,通过加压热溶接被夹持于相对向的所述聚烯烃系树脂层之间,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端子包括:
与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中的至少一者连接的金属端子;及
形成于所述金属端子表面的耐腐蚀保护层,
所述耐腐蚀保护层具有包含下述成分A、下述成分X和下述成分Y中的任意一者或两者的层M,
成分A:由稀土元素氧化物a1和相对于100质量份该稀土元素氧化物a1配合了1~100质量份的磷酸或磷酸盐a2组成的成分;
成分X:由阴离子性聚合物x1和使该阴离子性聚合物x1交联的交联剂x2组成的成分;
成分Y:由阳离子性聚合物y1和使该阳离子性聚合物y1交联的交联剂y2组成的成分。
3.一种二次电池用电极端子,在由具有至少层叠了金属层的聚烯烃系树脂层的多层薄板构成且至少封装有正极、负极和电解质的包装材料的外缘部中,通过加压热溶接被夹持于相对向的所述聚烯烃系树脂层之间,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端子包括:
与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中的至少一者连接的金属端子;及
形成于所述金属端子表面的耐腐蚀保护层,
所述耐腐蚀保护层具有层M、层X和层Y中的任意一者或两者,所述层M包含下述成分A、下述成分X和下述成分Y中的任意一者或两者,所述层X包含下述成分X,所述层Y包含下述成分Y,
成分A:由稀土元素氧化物a1和相对于100质量份该稀土元素氧化物a1配合了1~100质量份的磷酸或磷酸盐a2组成的成分;
成分X:由阴离子性聚合物x1和使该阴离子性聚合物x1交联的交联剂x2组成的成分;
成分Y:由阳离子性聚合物y1和使该阳离子性聚合物y1交联的交联剂y2组成的成分。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用电极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耐腐蚀保护层中每单位面积的所述成分A的质量mA为0.010~0.200g/m2。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用电极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耐腐蚀保护层中每单位面积的所述成分A的质量mA、每单位面积的所述成分X的质量mX、每单位面积的所述成分Y的质量mY满足式2≥(mX+mY)/mA的关系,所述质量单位为g/m2。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用电极端子,其中,所述层A或所述层M直接层叠设置于所述金属端子上。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用电极端子,其中,所述阴离子性聚合物x1是选自于由聚(甲基)丙烯酸及其盐、(甲基)丙烯酸及其盐为主要成分的共聚物所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用电极端子,其中,
所述阳离子性聚合物y1是选自于由聚乙烯亚胺、由聚乙烯亚胺和具有羧酸的聚合物组成的离子高分子络合物、在丙烯酸主骨架上接枝伯胺的伯胺接枝丙烯酸树脂、聚烯丙胺及其衍生物、氨基酚所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凸版印刷株式会社,未经凸版印刷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07613.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