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冲压成型体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380005178.9 | 申请日: | 2013-01-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400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0 | 
| 发明(设计)人: | 野中俊树;加藤敏;川崎薰;友清寿雅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C22C38/00 | 分类号: | C22C38/00;B21B3/00;C21D9/46;C22C38/58;C23C2/02;C23C2/06;C23C2/12;C23C2/26;C23C2/28 |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陈建全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冲压 成型 及其 制造 方法 | ||
1.一种热冲压成型体,其特征在于,其以质量%计含有C:超过0.150%且为0.300%以下、Si:0.010%~1.000%、Mn:1.50%~2.70%、P:0.001%~0.060%、S:0.001%~0.010%、N:0.0005%~0.0100%和Al:0.010%~0.050%,
有时选择性地含有B:0.0005%~0.0020%、Mo:0.01%~0.50%、Cr:0.01%~0.50%、V:0.001%~0.100%、Ti:0.001%~0.100%、Nb:0.001%~0.050%、Ni:0.01%~1.00%、Cu:0.01%~1.00%、Ca:0.0005%~0.0050%和REM:0.0005%~0.0050%中的一种以上,剩余部分包含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当将C含量、Si含量及Mn含量以单位为质量%分别表示为[C]、[Si]及[Mn]时,成立下述式a的关系,
金属组织含有以面积率计为80%以上的马氏体,有时还含有以面积率计为10%以下的珠光体、以体积率计为5%以下的残留奥氏体、以面积率计为20%以下的铁素体和以面积率计小于20%的贝氏体中的一种以上,
抗拉强度TS与扩孔率λ之积即TS×λ为50000MPa·%以上,
以纳米压痕仪测得的所述马氏体的硬度满足下述式b及式c,
5×[Si]+[Mn])/[C]>10 (a)
H2/H1<1.10 (b)
σHM<20 (c)
式中,H1为表层部的所述马氏体的平均硬度,H2为从板厚中心沿板厚方向±100μm的范围即板厚中心部的所述马氏体的平均硬度,σHM为存在于所述板厚中心部的所述马氏体的硬度的分散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冲压成型体,其特征在于,存在于所述金属组织中的当量圆直径为0.1μm~10μm的MnS的面积率为0.01%以下,成立下述式d,
n2/n1<1.5 (d)
式中,n1为板厚1/4部的每10000μm2的所述MnS的平均个数密度,n2为所述板厚中心部的每10000μm2的所述MnS的平均个数密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冲压成型体,其特征在于,表面上进一步实施了热浸镀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冲压成型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浸镀锌层包含合金化熔融锌。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冲压成型体,其特征在于,表面上进一步实施了电镀锌。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冲压成型体,其特征在于,表面上进一步实施了镀铝。
7.一种热冲压成型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下述工序:
对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学成分的钢水进行铸造来制成钢材的铸造工序;
对所述钢材进行加热的加热工序;
使用具有多个机架的热轧设备对所述钢材实施热轧的热轧工序;
在所述热轧工序后对所述钢材进行卷取的卷取工序;
在所述卷取工序后对所述钢材进行酸洗的酸洗工序;
在所述酸洗工序后用具有多个机架的冷轧机在下述式e成立的条件下对所述钢材实施冷轧的冷轧工序;
在所述冷轧工序后将所述钢材加热到700℃~850℃并进行冷却的退火工序;
在所述退火工序后对所述钢材进行调质轧制的调质轧制工序;和
在所述调质工序后将所述钢材以5℃/秒以上的升温速度加热到750℃以上的温度区域并以所述温度区域进行成型加工、以10℃/秒以上的冷却速度冷却到20℃~300℃的热冲压工序,
1.5×r1/r+1.2×r2/r+r3/r>1 (e)
式中,将i设定为1、2或3时的ri以单位为%表示在所述冷轧工序中所述多个机架中由最上游数第i段的机架的单独的目标冷轧率,r以单位为%表示所述冷轧工序的目标的总冷轧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未经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05178.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