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蓝牙耳机助听及抗噪方法和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380004354.7 | 申请日: | 2013-08-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2124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2 | 
| 发明(设计)人: | 黄勋德;黎广钊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百特半导体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R25/00 | 分类号: | H04R25/00;H04R1/10;H04R3/04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顺天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17 | 代理人: | 蔡晓红 | 
| 地址: | 中国香港新界沙田香港科学园*** | 国省代码: | 中国香港;8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蓝牙 耳机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蓝牙耳机(100),包括用于接收外部蓝牙信号的蓝牙接收模块(1)、用于采集外部声音的麦克风(2)、用于采集外部噪声的噪声收集模块(3)、用于切换蓝牙模式或助听模式的切换开关(4)、用于消除音频噪声并输出无噪音频的噪声消除模块(5)、用于存储预设的听力频谱数据的存储模块(6)、用于按听力频谱数据把无噪音频放大的多频放大器(7)、用于播放音频的耳机扬声器(8)。具有助听和抗噪功能的蓝牙耳机,增加的多频放大器使低成本的蓝牙耳机兼具助听功能;增加的噪声消除模块可减少外部噪声对用户的干扰,使蓝牙耳机兼具抗噪功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音频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助听和降噪功能的蓝牙耳机及使用该蓝牙耳机的音频装置。
背景技术
很多听力受损者在生活中需要使用助听器。现今的助听器大多可以根据用户的听力受损情况设置听力频谱数据,也就是对应不同频率的音频信号分别设置适当的放大倍数。使用时,助听器根据当前接收到的音频信号频率和预设的与该音频信号频率对应的听力频谱数据确定对当前接收到的音频信号的放大倍数,然后依照所确定的放大倍数对当前接收到的音频信号进行放大,使用户既能清楚地听到声音,而又不会感觉声音太大。
然而,具有上述听力频谱数据设置功能的助听器大多结构复杂,价格较高,而且功能单一,使用及携带都较为麻烦。另外,现有的助听器在放大用户所要听到的音频信号时,也经常会将混杂在其中的杂讯以及外界传来的噪声信号一起放大,给用户造成听觉上的干扰。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助听器的上述诸多缺陷,提供一种具有助听和降噪功能的蓝牙耳机。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一种蓝牙耳机(100),包括蓝牙收发模块(1)以及扬声器(8),其特征在于:所述蓝牙耳机(100)还包括多频放大器(7)及存储有预设的与音频信号的多个频率分别对应的听力频谱数据的存储模块(6),所述蓝牙收发模块(1)、所述存储模块(6)及所述扬声器(8)均与所述多频放大器(7)电性连接;所述蓝牙收发模块(1)以蓝牙通信方式接收音频信号,并将接收到的音频信号传输到所述多频放大器(7);所述多频放大器(7)根据接收到的音频信号的频率及所述存储模块(6)存储的与接收到的音频信号频率相对应的听力频谱数据将接收到的音频信号放大相应的倍数,并将放大后的音频信号传输到所述扬声器(8)播出。
优选地,所述蓝牙耳机(100)还包括电性连接于所述蓝牙收发模块(1)与所述多频放大器(7)之间,用于消除所述蓝牙收发模块(1)输出的音频信号中的噪声的噪声消除模块(5)以及与所述噪声消除模块(5)电性连接,用于收集外界噪声的噪声收集模块(3)。
优选地,所述蓝牙耳机(100)还包括与所述多频放大器(7)电性连接,用于向所述多频放大器(7)提供外界音频信号的麦克风(2);所述蓝牙耳机(100)还包括切换开关(4),所述多频放大器(7)通过所述切换开关(4)可选择地与所述蓝牙收发模块(1)或所述麦克风(2)电性连接;所述噪声消除模块(5)电性连接于所述切换开关(4)与所述多频放大器(7)之间。
优选地,所述蓝牙耳机(100)还包括与所述存储模块(6)电性连接,用于向所述存储模块(6)中存入所述听力频谱数据的接口(9)。
优选地,所述蓝牙收发模块(1)与所述存储模块(6)电性连接,用于通过蓝牙通信接收所述听力频谱数据,并将所述听力频谱数据存入所述存储模块(6)。
优选地,所述听力频谱数据为用户预设的分别对应具有不同频率的音频信号的放大倍数。
优选地,所述听力频谱数据为用户预设的分别对应频率为300Hz、600Hz、1200Hz、2400Hz、4800Hz的音频信号的放大倍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百特半导体有限公司,未经安百特半导体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0435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