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农田膜下宽幅微喷带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95489.4 | 申请日: | 2013-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111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李建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建华 |
主分类号: | B05B1/20 | 分类号: | B05B1/20;A01G2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28000***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农田 宽幅 微喷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农用设备,即一种农田膜下宽幅微喷带。
背景技术
膜下滴灌也称膜下微灌,是近年推行的先进节水灌溉技术,普及的速度很快,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可是,现有的膜下滴灌仍然采用原来的微喷管材。这种微喷管材的是在软管上侧采用激光打出滴孔,滴孔3-5个为一组,每隔250-300cm一组。在无膜的情况下,这种管材喷出水雾覆盖面较大,在有膜的情况下,不论滴孔向上还是向下,喷淋的水雾的覆盖面都不能太宽。在土壤保水性能较好的农田,落地的水滴可以向周围扩散,可以补充覆盖面窄的不足。在土壤结构松散、保水能力差的沙质农田,落地的水滴垂直下渗,向周围扩散的范围很小,不能充分发挥水分的作用,还会加大局部养分的流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加大水滴的扩散范围,就要增大滴孔的直径或增加滴孔的密度,使供水的速率大于渗透的速率。显然,这就做就失去了微灌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既能适应保水性能好的土壤,又能适应保水性能差的土壤,能在不增加用水量的前提下大幅增加喷淋的距离,满足农作物的用水需求的农田膜下宽幅微喷带。
上述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研制一种农田膜下宽幅微喷带,是一种设有多个滴孔的软管,其特点是:所述滴孔设在软管的两侧,即以软管铺设的方向为准,朝向地面的一面为下侧,相反的一面为上侧,滴孔设在软管的左右两侧。
所述软管左右两侧的滴孔,每侧滴孔均分为多组,每组两个,上下排列。
所述上下排列的两个滴孔以所述软管外侧边缘线为中线对称排列,两个滴孔之间的软管管壁展开长度为4-10mm。
所述滴孔的组间距离50-100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水雾向两侧喷出,既能适应保水性能好的土壤,又能适应保水性能差的土壤,在相同用水量的前提下大幅增加喷淋的面积,满足农作物的用水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实施例的放大主视图;
图2是这种实施例的打孔方式示意图;
图3是这种实施例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中可见:软管1,滴孔2。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图1介绍了一种农田宽幅微喷带,其主体是一种软管1,平时上下两侧对折为薄板状,充水后断面趋于图示的圆形。软管1上也用激光打出多个直径微小的滴孔2。其特点是滴孔2设在软管1的两侧,即以软管1铺设的方向为准,朝向地面的一面为下侧,相反的一面为上侧,滴孔2设在软管1的左右两侧。用于农田滴灌时,滴孔向两侧喷出水雾,和滴孔在上侧的滴管相比,覆盖宽度明显加大。即使在保水性能很差的沙质土壤,也能够满足喷淋区内的作物需求。
结合图2介绍了这种软管1的打孔方式以及滴孔2的排列方式。打孔时,把软管1上下两侧叠在一起,在外边缘内2-5mm处打穿两层管壁,形成一组两个滴孔2,两个滴孔之间的软管管壁展开长度A=4-10mm,以软管外侧边缘线为中线上下对称排列。滴孔的组间距离50-100mm。
结合图3可见:这种农田宽幅微喷带作业时,每一组的两个滴孔向外形成断面约为β角=30°的扇形雾水区。以直径30-100mm的软管为例,两侧喷淋距离可达600mm,总幅宽大于1200mm,与目前玉米等大田作物的覆膜宽度相适应。喷淋时软管两侧喷淋区内呈均匀的雾状,软管下面的面积靠管壁分子吸附的水分即可满足,耕层的水分保持在土壤胶体持水量的范围,不会形成明显的渗漏,与现有微喷管材相比,节水效果和增收效果都非常显著。此外,由于组内滴孔的数量较少,管壁的强度较高,使用寿命由原来的一年增加到两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建华,未经李建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9548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从动盘总成的怠速减震装置
- 下一篇:油泵减振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