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半挂车节能散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94844.6 | 申请日: | 2013-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135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杨以阔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以阔 |
主分类号: | B60K11/02 | 分类号: | B60K1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26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半挂车 节能 散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半挂车,尤其涉及一种半挂车节能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大型汽车在长途、高温天气行驶或者在载重上坡时,发动机温度会很高,以致油耗增大,导致发动机受损,减少使用寿命缩短。在炎热的夏季,我们经常可以见到一些车辆由于水箱开锅而抛锚在路边,而后置动力的客运车辆,散热条件更是恶劣,导致很多后置发动机的车辆在夏季运行时必须打开后盖才能更好的散热。目前,汽车发动机降温主要是靠原装的水箱、风扇、发动机水道组成的降温系统来降温;受发动机水箱的体积的影响,冷却液有限,在发动机过热时,冷却液升温很快,时间过长发动机散热效果就会越来越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半挂车节能散热装置,解决半挂车发动机水箱散热效率差的问题,提高散热效率,减少能源消耗。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提出的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半挂车节能散热装置,包括槽钢A1,槽钢B2,连通管3,软管A4和软管B5,槽钢A1和槽钢B2开口端端面焊接在半挂车大梁两侧侧壁上,槽钢A1和槽钢B2对称设置,槽钢A1前端通过软管A4与发动机水箱出水口连接,槽钢B2前端通过软管B5与发动机水箱进水口连接,槽钢A1后端通过连通管3与槽钢B2后端连接。
所述的槽钢A1为凹形槽钢、梯形槽钢或弧形槽钢,增加了槽钢A1的容积。
所述的槽钢A1壁厚为1~4mm,增加槽钢的容积,减少槽钢的重量。
所述的软管A4为螺旋形软管,增加了软管A4的长度和散热的面积。
所述的软管A4为不锈钢丝编织螺旋形软管或耐热橡胶螺旋形软管,提高软管A4的耐热性和使用寿命。
所述的一种半挂车节能散热装置还包括连接阀A6,软管A4通过连接阀A6连接在发动机水箱出水口,方便了软管A4的连接与拆卸。
所述的一种半挂车节能散热装置还包括连接阀B7,软管B5通过连接阀B7连接在发动机水箱进水口,方便了软管B5的连接与拆卸。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使用槽钢A和槽钢B扣在半挂车大梁两侧侧壁上,通过焊接方式分别使两个相同且对称设置的槽钢A和槽钢B与半挂车大梁密封在一起,槽钢A和槽钢B两端端面使用钢板密封,槽钢A和槽钢B的后端通过连通管接通,槽钢A和槽钢B与半挂车大梁形成的内部空间通过前端面的软管A和软管B与外界连接,将槽钢A和槽钢B的内部空间内注满冷却液,将软管A的连接阀A与发动机水箱进水口连接在一起,将软管B的连接阀B与发动机水箱出水口连接,发动机水箱的冷却液在发动机水箱与槽钢A和槽钢B形成的内部空间进行循环,增加了冷却液的散热面积,使冷却液在槽钢A和槽钢B内散热,提高发动机散热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两个对称槽钢与半挂车大梁之间形成的内部空间增大了发动机水箱冷却液的冷却面积,提高了发动机散热的效率;循环冷却降温不需要外界提供额外的能量,减少了能量消耗,节约了能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其中,1-槽钢A,2-槽钢B,3-连通管,4-软管A,5-软管B,6-连接阀A,7-连接阀B。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参照图1-2,本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的一种半挂车节能散热装置,包括槽钢A1,槽钢B2,连通管3,软管A4和软管B5,槽钢A1和槽钢B2开口端端面焊接在半挂车大梁两侧侧壁上,槽钢A1和槽钢B2对称设置,槽钢A1前端通过软管A4与发动机水箱出水口连接,槽钢B2前端通过软管B5与发动机水箱进水口连接,槽钢A1后端通过连通管3与槽钢B2后端连接。
所述的槽钢A1为凹形槽钢,增加了槽钢A1的容积。
所述的槽钢A1壁厚为2mm,增加槽钢的容积,减少槽钢的重量。
所述的软管A4为螺旋形软管,增加了软管A4的长度和散热的面积。
所述的软管A4为耐热橡胶螺旋形软管,提高软管A4的耐热性和使用寿命。
所述的一种半挂车节能散热装置还包括连接阀A6,软管A4通过连接阀A6连接在发动机水箱出水口,方便了软管A4的连接与拆卸。
所述的一种半挂车节能散热装置还包括连接阀B7,软管B5通过连接阀B7连接在发动机水箱进水口,方便了软管B5的连接与拆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以阔,未经杨以阔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9484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碳纤维复合芯导线无损检测装置
- 下一篇:四通管焊缝缝隙检测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