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柔性夹紧装置及抛光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93244.8 | 申请日: | 2013-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967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9 |
发明(设计)人: | 夏庆华;张驰;金勤晓;张杰;闵孟斌;肖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4B41/06 | 分类号: | B24B41/06;B24B29/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陈振 |
地址: | 315201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柔性 夹紧 装置 抛光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于被抛光工件上的柔性夹紧装置,以及含有上述柔性夹紧装置的抛光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被抛光工件夹持装置一般采用硬性夹紧,除自身随抛光砂轮旋转运动外,不能产生横向位移,这样的夹紧在工件表面有凸起,或者抛光砂轮进给瞬间力很大的时候,容易发生碰撞接触,从而损坏被抛光工件或者抛光砂轮。
鉴于上述缺陷,本发明人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终于获得了本发明创造。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目前的夹持装置易发生碰撞接触产生损坏被抛光工件或抛光砂轮等问题,提供一种在发生碰撞接触时被抛光工件能够被动避让的柔性夹紧装置,以及含有上述柔性夹紧装置的抛光设备。上述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柔性夹紧装置,安装到抛光设备的本体上,用于夹紧被抛光工件,包括电动缸夹紧器、上法兰盘、下法兰盘、底座板、第一弹性装置和第二弹性装置;
所述电动缸夹紧器固定在所述上法兰盘上;
所述上法兰盘通过所述第一弹性装置与所述底座板连接;
所述下法兰盘通过所述第二弹性装置与所述底座板连接;
被抛光工件的一端通过所述电动缸夹紧器夹紧,另一端安装到所述下法兰盘上。
上述目的还可以通过下述技术方案进一步实现。
其中,所述底座板包括上底座板、下底座板和连接板;
所述上底座板通过所述连接板与所述下底座板连接。
其中,所述上底座板上设置有第一通道;
所述下底座板上设置有第二通道;
所述上法兰盘安装到所述第一通道内,且所述第一弹性装置安装到所述上法兰盘与所述第一通道的内表面之间;
所述下法兰盘安装到所述第二通道内,且所述第二弹性装置安装到所述下法兰盘与所述第二通道的内表面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弹性装置包括多根第一弹簧;
所述第二弹性装置包括多根第二弹簧;
多根所述第一弹簧均匀分布在所述上法兰盘与所述第一通道的内表面之间;
多根所述第二弹簧均匀分布在所述下法兰盘与所述第二通道的内表面之间。
其中,所述上法兰盘的侧面设置有多个第一凹槽;
所述上底座板的第一通道的内表面设置多个第二凹槽;
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安装到所述第一凹槽中,另一端安装到所述第二凹槽中;
所述下法兰盘的侧面设置有多个第三凹槽;
所述下底座板的第二通道的内表面设置有多个第四凹槽;
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安装到所述第三凹槽中,另一端安装到所述第四凹槽中。
其中,所述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的数量与所述第一弹簧的数量相等;
所述第三凹槽及第四凹槽的数量与所述第二弹簧的数量相等。
其中,所述第一弹簧及所述第二弹簧的数量均为四根。
其中,所述第一弹簧及所述第二弹簧具有相同的劲度系数。
其中,所述柔性夹紧装置还包括底座支架、多个万向球轴承、下支撑和轴承;
所述下底座板设置有所述第二通道的表面安装到所述底座支架上;
多个所述万向球轴承安装到所述底座支架上,且与所述第二通道内的下法兰盘的表面相接触;
所述下法兰盘的中心位置设置有通孔;
所述轴承安装到所述下法兰盘的通孔中;
所述下支撑安装到所述轴承的内孔中。
还涉及一种抛光设备,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内设置有抛光砂轮,还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柔性夹紧装置;
所述柔性夹紧装置安装到所述本体上;
被抛光工件安装到所述柔性夹紧装置中,且被抛光工件的轴线与所述抛光砂轮的轴线平行。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柔性夹紧装置及抛光设备,结构设计简单合理,通过在底座板与上法兰盘之间安装第一弹性装置,底座板与下法兰盘之间安装第二弹性装置,通过电动缸夹紧器安装在上法兰盘上并夹紧被抛光工件,第一弹性装置和第二弹性装置可以使抛光设备的抛光砂轮与被抛光工件保持一种均匀的抛光力进行接触抛光,当抛光力过大时,被抛光工件能够通过第一弹性装置和第二弹性装置主动回弹避让,防止冲击接触而损伤被抛光工件及抛光砂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柔性夹紧装置安装有被抛光工件和抛光砂轮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柔性夹紧装置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柔性夹紧装置安装有被抛光工件的俯视图;
其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9324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曲轴抛丸辅助定位装置
- 下一篇:一种磁盘中心高度调节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