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桁架混凝土叠合梁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90359.1 | 申请日: | 2013-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401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发明(设计)人: | 张昭祥;蒋路;贾正桐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钢建筑系统集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C3/293 | 分类号: | E04C3/293 |
代理公司: | 上海开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114 | 代理人: | 竺明 |
地址: | 200050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桁架 混凝土 叠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构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桁架混凝土叠合梁。
背景技术
楼盖的施工是建筑结构施工中的主控项目,对工程施工的工期、质量、费用及劳动力的需求有重要的直接影响。在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有梁楼盖中,梁是板的支承,板的施工直接受到梁的影响。目前常用的混凝土梁中:现浇梁施工时需要设临时支撑、支模板、现场钢筋工程量大,从而带来施工速度慢、劳动力需求多且施工质量不易控制等问题;普通的混凝土叠合梁,虽无需支模,但仍要设临时支撑、穿筋并绑扎,且因其箍筋的存在,导致装配(整体)式楼板的搁置长度非常有限,几乎直接决定了楼板必须加设临时支撑,进而使得整个楼盖的施工速度受到严重的制约,劳动力的需求及费用也会有一定的增加。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桁架混凝土叠合梁,其具有施工方便快捷且无需临时支撑、为楼板提供较大的搁置长度、整体性及经济性好的优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桁架混凝土叠合梁,其包括,预制层,包括桁架钢筋网及其下部的混凝土层;所述桁架钢筋网包括桁架、若干架立钢筋及其上的若干箍筋;所述桁架包括下弦杆、上弦杆和连接两者的腹杆;所述桁架的上弦杆位于预制层混凝土层的上方;叠合层,其为位于所述预制层上的现浇混凝土层。
进一步,所述桁架为三角形桁架,包括至少两根平行设置的上弦杆、至少两根平行设置的下弦杆、两根腹杆;所述上、下弦杆通过腹杆相连。
所述桁架为三角形桁架,包括三根平行间隔设置的上弦杆、四根平行设置的下弦杆、两根腹杆;所述上、下弦杆通过腹杆相连;两根腹杆上部位于三根上弦杆之间,所述四根下弦杆两两位于两根腹杆的下部两侧。
所述的桁架钢筋网在与两根下弦杆之间同一高度处还设与下弦杆平行的纵向受力钢筋。
所述桁架为梯形桁架,包括至少两根平行设置的上弦杆、至少两根平行设置的下弦杆,两根腹杆、至少一根弯折钢筋;所述的上弦杆之间通过弯折钢筋连接在同一平面;上、下弦杆通过腹杆相连。
所述的弯折钢筋为波浪形或弓字形。
所述的桁架为三角形桁架或梯形桁架,包括一根上弦杆、至少两根平行设置的下弦杆,两根腹杆;所述的上弦杆水平设置,两根腹杆上端连接于上弦杆下端面,下弦杆分别连接于腹杆下部。
所述的上弦杆为钢筋、钢板、型钢或钢管。
本实用新型所述架立钢筋为普通钢筋,作用是连接箍筋,为其提供支点,其数量可灵活变动;
本实用新型所述箍筋为普通钢筋,其连接下弦杆、架立钢筋及可能增设的纵向受力钢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梁施工时无需临时支撑,可减少相应的人工及材料费用,有利于提高施工速度,更为重要的是为多层楼盖的同时施工创造了前提条件。
2.为楼板提供了较大的搁置长度,为施工时无需临时支撑楼板的应用解除了限制,将带来楼盖施工速度的大大提升、劳动力需求及相关费用的下降。对于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将具有重大的意义。
3.因桁架可有效连接预制层及叠合层,使得叠合梁的整体性得到强有力的保证。
4.叠合梁现场除支座处的钢筋外,无其他额外钢筋的布置及绑扎,且不需要模板,现场工作量很小,现场施工简单快速,人工需求很小。
5.钢筋桁架可工业化生产,预制板工业化生产,上、下保护层厚度有保障,现场施工简单,叠合梁的品质可得到有效保证。
6.现场湿作业量减少、无需支撑及模板,耗材少,节约资源与费用,且有利于安全文明施工及保护环境;预制层的批量生产,人工、支撑和模板费用降低及施工速度提升带来的综合效益,使得该叠合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纵剖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横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横剖面图;
图4是图3中梯形桁架的的A部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横剖面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横剖面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的横剖面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的横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钢建筑系统集成有限公司,未经宝钢建筑系统集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9035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