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感放电型高陡度冲击电流发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89621.0 | 申请日: | 2013-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202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陈坚;王勇;金远;刘宝全;高鑫;傅正财;孙伟;阮浩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R1/28 | 分类号: | G01R1/28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13 | 代理人: | 张泽纯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感 放电 陡度 冲击 电流 发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冲击电流发生器,特别是一种电感放电型高陡度冲击电流发生器。
背景技术
IEC62305-1规定的用于模拟雷电后续回击的短时间冲击电流的波前时间为0.25μs,对雷电防护等级(LPL)I级的要求幅值为50kA,II级的要求幅值为37.5kA,III级的要求幅值为25kA。而冲击电流发生器的输出电流的幅值和波形取决于电容充电电压、回路电感和电阻,理论上RLC回路可以产生任何波形。但在实际试验中,电容的充电电压不能超过其额定电压,回路各部件耐受高电压、大电流的能力也是有限的。
用普通RLC回路产生高幅值的波前时间为0.25μs的冲击电流时,由于波前时间很短,需要很大的调波电阻,充电电压需要数千kV,这对储能装置的设计与绝缘要求太高,同时需要多对放电球隙同步放电来实现。所以在实际试验中,用普通RLC回路产生高幅值的波前时间为0.25μs的冲击电流,不仅经济代价很高,而且缺乏实际可行性。
经过对现有技术的检索发现,国内还没有类似的该用途大电流高陡度冲击电流发生器。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的用于研究避雷器阀片的残压和过冲的陡波冲击电流发生器波前最短能做到0.18μs,但是最大输出电流仅为3kA,远远不能满足标准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电感放电型高陡度冲击电流发生器,该发生器可产生幅值为25kA,波前时间为0.25μs的冲击电流。充电电容两端的电压不需要太高,而且产生的高陡度冲击电流幅值较大,提高了工程应用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
一种电感放电型高陡度冲击电流发生器,其特点在于其构成包括:充电电路、主电容器组、放电开关、断路开关、主电感、第一调波电阻、放电间隙、第二调波电感和第二调波电阻,所述的充电电路与主电容器组并联后一端接地,另一端依次经所述的放电开关、断路开关、接所述的放电间隙的一端,该放电间隙的另一端经调波电感接所述的第二调波电阻,所述的主电感与第一调波电阻并联后一端接所述的回路等效电阻与所述的放电间隙的节点,另一端接地。
所述的充电电路包括:第一可控硅、第二可控硅、第一电阻、第二电阻、升压变压器、第三电阻和二极管,所述的第一可控硅与第二可控硅反向并联后一端接380V一端,另一段与所述的第一电阻的一端相连,该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的第二电阻和升压变压器的初级线圈的一个节点相连,所述的第二电阻和所述的升压变压器的初级线圈的另一节点接所述的380V的另一端,所述的升压变压器的次级线圈的一端经第三电阻和二极管接所述的主电容器组的非地端,该升压变压器的次级线圈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的断路开关为电爆炸丝。
所述的充电电路中的第一可控硅和第二可控硅用来控制充电时电源的导通角,从而达到控制整流电压幅值的目的;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是升压变压器初级侧的保护电阻;第三电阻和二极管组成整流回路并为主电容器组进行直流充电。
所述放电间隙为两个表面光滑的等半径的钨铜球分别作为第一主电极和第二主电极。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用RL回路产生冲击电流时,主电容器组两端的电压不需要太高,而且产生的高陡度冲击电流幅值较大,提高了工程应用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路原理图。
图2是充电电路图。
图3是高陡度冲击电流发生器仿真波形。
图4是仿真波形波头细节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対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应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先请参阅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感放电型高陡度冲击电流发生器实施例电路原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电感放电型高陡度冲击电流发生器包括:充电电路1、主电容器组2、放电开关3、回路等效电感4、断路开关5、回路等效电阻6、主电感7、第一调波电阻8、放电间隙9、第二调波电感10、第二调波电阻11,被试品12,其中:充电电路1与充电电容器组2并联并与放电开关3、回路等效电感4、断路开关5及回路等效电阻6串联组成第一支路13,放电间隙9与第二调波电感10、第二调波电阻11及被试品12串联组成第二支路14,主电感7与第一调波电阻8并联后与第一支路13和第二支路14并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未经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8962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主机板开机短路预侦测装置
- 下一篇:服务器及其风扇故障时的保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