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钢化的热反射镀膜玻璃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89315.7 | 申请日: | 2013-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054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03 |
发明(设计)人: | 黄颖;曾小绵;崔平生;梁瑞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南玻工程玻璃有限公司;中国南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17/06 | 分类号: | B32B17/06;B32B33/00;C03C17/34;C03C17/36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张艳美;郝传鑫 |
地址: | 523141 广东省东莞市麻涌镇新***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钢化 反射 镀膜 玻璃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镀膜玻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钢化的热反射镀膜玻璃。
背景技术
传统的热反射镀膜玻璃的基本结构为玻璃基片以及镀在玻璃基片表面的镀膜层,镀膜层自玻璃基片一侧向外依次包括金属或金属氮化物层、氧化物层,其中氧化物层一般为氧化钛层,其在高温处理时性质不稳定,导致该种结构镀膜玻璃的膜层耐热性较差、膜层的韧性不够高,而玻璃钢化需要经过高温处理,特别是在进行弯钢化且玻璃基片较厚时,钢化处理的高温时间越长,对膜层的耐热性、韧性以及膜应力要求越高,导致在制作该种结构的镀膜玻璃时,一般只能先对玻璃基片进行钢化,然后再对钢化后的玻璃基片进行镀膜;但是,先钢化再镀膜的制备工艺一方面不仅工作效率较低,而且造成了生产浪费,在玻璃镀膜线上,玻璃基片规格较大,其生产效率较高,不易造成浪费;另一方面玻璃基片在弯钢化后再镀膜的制作较复杂、工艺繁琐,生产效率低。为解决上述问题,现有的镀膜玻璃均采用先镀膜再钢化的工艺,其对膜层要求较高,现急需一种可钢化的热反射镀膜玻璃,能解决玻璃基片先镀膜再钢化后出现的膜层由于耐热性和韧性较差以及膜应力过高,导致的镀膜层开裂、氧化脱膜等不良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膜层耐热性高、韧性高且膜层应力较低的可钢化的热反射镀膜玻璃。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可钢化的热反射镀膜玻璃,包括玻璃基片以及镀在所述玻璃基片表面的镀膜层,所述镀膜层自所述玻璃基片一侧向外依次包括第一介质层、热反射层和第二介质层,所述第一介质层和第二介质层均为氮化硅层,所述热反射层为金属和/或金属氮化物层。
较佳地,所述镀膜层还包括位于所述玻璃基片和所述第一介质层之间的第一保护层,所述镀膜层还包括介于所述热反射层和所述第二介质层之间的第二保护层;其中所述第一保护层和所述第二保护层均为硅的氧化物层,所述硅的氧化物层为SiO2层。
较佳地,所述金属层为铬层、镍层、镍铬合金层中的一种,所述金属氮化物层为铬氮化层和镍氮化层中的一种。
较佳地,所述第一介质层厚度优选范围为10~50nm,第二介质层厚度优选范围为20~70nm,所述热反射层厚度优选范围为5~30nm,所述第一保护层厚度优选范围为5~20nm,所述第二保护层厚度优选范围为5~20nm。
本实用新型的镀膜层中第一保护层为氧化硅层,镀在玻璃上,与玻璃材质相近,能够有效增强膜层与玻璃基片间的结合力;第一介质层是一层致密的氮化硅层,能够有效提高膜层平整度和膜层之间的牢固程度,亦可以阻止玻璃的离子穿透,避免对热反射层的伤害;第二介质层位于膜层最外层,一般要求具有高硬度,保证膜层具有良好的耐磨耐刮伤特性,上下两层介质层对热反射层的覆盖作用,提高膜层耐热性,增加镀膜层稳定性,使该镀膜玻璃既能平钢化,也能弯钢化,且钢化后,膜层平滑,无膜层开裂、脱膜等缺陷。
一种可钢化的热反射镀膜玻璃,包括玻璃基片以及镀在所述玻璃基片表面的镀膜层;其特征在于:所述镀膜层自所述玻璃基片一侧向外依次包括第一介质层、第一热反射层、第二介质层、第二热反射层和第三介质层,其中第一介质层、第二介质层和第三介质层均为氮化硅层,所述第一热反射层和所述第二热反射层为金属和/或金属氮化物层。
较佳地,所述金属层为铬层、镍层、镍铬合金层中的一种,所述金属氮化物层为铬氮化层和镍氮化层中的一种。
较佳地,所述镀膜层还包括位于所述玻璃基片和所述第一介质层之间的第一保护层,所述镀膜层还包括介于所述第一热反射层和所述第二介质层之间的第二保护层,所述镀膜层还包括介于所述第二介质层和所述第二热反射层之间的第三保护层,所述镀膜层还包括介于所述第二热反射层和所述第三介质层之间的第四保护层;其中所述第一保护层、所述第二保护层、所述第三保护层和所述第四保护层均为硅的氧化物层,所述硅的氧化物层为SiO2层。
较佳地,所述第一介质层厚度优选范围为5~30nm,第二介质层厚度优选范围为20~60nm,第三介质层厚度优选范围为10~50nm,所述第一热反射层厚度优选范围为5~20nm,所述第二热反射层厚度优选范围为5~20nm,所述第一保护层厚度优选范围为5~20nm,所述第二保护层厚度优选范围为5~20nm,所述第三保护层厚度优选范围为5~20nm,所述第四保护层厚度优选范围为5~20n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南玻工程玻璃有限公司;中国南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南玻工程玻璃有限公司;中国南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8931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起重机用空调冷凝水收集排放系统
- 下一篇:螺旋压紧式过滤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