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通路脉动热管换热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83500.5 | 申请日: | 2013-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720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13 |
发明(设计)人: | 史维秀;潘利生;李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F28D15/02 | 分类号: | F28D1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商泰律师事务所 11255 | 代理人: | 毛燕生 |
地址: | 10004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路 脉动 热管 换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换热装置,具体涉及一种能够用于工业余热回收及建筑余能回收的多通路脉动热管换热器。
背景技术
脉动热管(pulsating heat pipe)最早由Akachi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现在已经成功用于电子设备冷却。作为热管家族的新成员,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等优点。脉动热管是将细小的毛细铜管弯曲成蛇形结构,将脉动热管密封,抽真空后充入工质,工质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以液塞和气塞的形式存在,气塞和液塞在压力差的作用下会随机形成振荡流动,将热量由脉动热管的蒸发端流至冷凝端,从而达到传热的目的。脉动热管换热器是基于脉动热管传热元件,利用内部工质的气化潜热实现能量的转移。
现有技术的换热器主要是普通的热管式换热器,其中重力式热管换热器应用最广。但是重力热管换热器的冷凝段的安装位置必须高于蒸发段,因此只适合于冷源在上、热源在下的场合,因此在实际使用中安装位置对其在如工业余热及建筑余能的应用场所有所限制,除了适应性,其传热性能也亟需改善。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通路脉动热管换热器,将高效的传热元件多通路型脉动热管应用于换热器中,制作工艺简单,传热性能稳定。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具体为:一种多通路脉动热管换热器,包括由平行设置的热源通道和冷源通道,所述热源通道和冷源通道由隔板隔开,换热器的加热端置于所述热源通道中,换热器的冷凝端端置于所述冷源通道中,可以通过调节所述隔板的位置改变所述加热端和冷凝端的换热面积;还包括一组多通路脉动热管,所述脉动热管包括横向分布的至少一组上总管和下总管,多组支管纵向排列于所述上总管和下总管之间;所述多组支管穿过所述隔板。
所述支管和上、下总管可采用异型管或者在管外添加翅片。
所述多组支管的纵向排列方式为顺排或叉排。
所述上、下总管与支管相连通形成封闭回路,在所述脉动热管内部抽真空的情况下充注工质材料,所述工质材料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以所述工质气塞和工质液塞的形式相间、均匀地分布于所述封闭回路中。
采用双级旋片式真空泵对所述脉动热管内部抽真空。
所述热源通道内和冷源通道内由工质气塞和工质液塞组成的流体的流动方式为逆流或者顺流。
所述支管和上、下总管的管径D为1-3mm,满足:
其中σ为工质表面张力,ρlip为工质的液相密度,ρvap为工质的气相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
本实用新型产生的有益效果是:
多通路脉动热管换热器容易启动且运行稳定;通过调节隔板位置改变换热面积,制作工艺简单但不失灵活;采用异型管强化传热或者在管外添加翅片的方式增大传热面积,进一步提高了传热效率。
附图说明
当结合附图考虑时,能够更完整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多通路脉动热管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主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多通路脉动热管换热器的多通路脉动热管元件的结构示意图主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多通路脉动热管换热器的脉动热管元件俯视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建筑大学,未经北京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8350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热交换器的壳体、热交换器和燃气热水器
- 下一篇:新型烟道余热回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