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组合式脱硫泵叶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83427.1 | 申请日: | 2013-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272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04 |
发明(设计)人: | 冯滴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利欧泵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D29/22 | 分类号: | F04D29/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1201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组合式 脱硫 叶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火电厂、炼铝厂和炼油厂等行业的脱硫系统烟气脱硫泵上的一种新型叶轮结构。
背景技术
脱硫泵为单级单吸式离心泵,特别适用于FGD装置吸收塔循环泵输送磨蚀性、腐蚀性的浆体, 广泛用于火电厂、炼铝厂和炼油厂等行业的脱硫系统。烟气脱硫循环泵为全金属材质,泵体、泵盖、叶轮、耐磨板等,过流件采用耐腐蚀耐磨蚀性能优良的A49或合金铸铁。
目前大型卧式脱硫循环泵的泵头都是单层壳体结构,如图1所示,叶轮与主轴采用梯形螺纹连接。由于输送的是磨蚀性和腐蚀性的石灰石浆液,叶轮的磨蚀和腐蚀较为严重,叶轮的使用寿命周期在八个月左右,就需要更换新的叶轮。而目前叶轮都是整体结构设计,材料硬度比较高,需要特殊刀具加工,尤其是加工连接部位的梯形螺纹部分,梯形螺纹是盲孔,更难于加工。由于叶轮的结构特征,铸造时容易造成内应力集中在叶轮颈部位置,很容易造成叶轮开裂而报废,叶轮主要强度和受力位置都在颈部位置,如果有残余内应力没有消除干净,运行时会造成很大的安全事故隐患,所以生产成本比较高,运行时安全性也难以保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组合式脱硫泵叶轮,在结构上解决叶轮梯形螺纹盲孔难于加工的问题,确保叶轮的通用性和互换性,并减少叶轮加工时产生的残余内应力、改变叶轮主要受力位置,增加叶轮机械强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组合式脱硫泵叶轮,该叶轮由叶轮本体和叶轮支撑盘两部分组合而成,叶轮支撑盘通过定位台阶子口与叶轮本体上的内台阶子口配合,并由螺钉连接,叶轮支撑盘中心有带梯形螺纹的通孔。
所述叶轮本体与叶轮支撑盘的配合面装有耐腐蚀的O型密封圈。
所述叶轮本体上与叶轮支撑盘连接的螺孔位置放有预埋件。
本实用新型的脱硫泵叶轮采用组合式结构,由叶轮本体和叶轮支撑盘两部分组成,叶轮本体和叶轮支撑盘分体加工。叶轮本体为过流零件,叶轮支撑盘为主要受力零件,两者可以分别采用不同的材料铸造。过流零件叶轮本体采用耐腐耐磨硬度和脆性比较高的A49材料,而叶轮支撑盘只有较小磨蚀性,所以可以采用抗腐蚀性优良的不锈钢铸造,其机加工性能和韧性强度都比A49材料的高出很多,这样既大大的降低了机械加工难度,同时也保障和增强了叶轮部件整体强度。分体后的叶轮本体的形状更加有利于铸造,也降低了相对贵的A49材料的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叶轮支撑盘上的梯形螺纹是通孔结构,更加有利于车加工,提高了螺纹和轴向定位子口的加工精度,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零部件的通用性。叶轮支撑盘上用于与主轴连接的梯形螺纹是通孔结构,更加有利于车加工,提高了螺纹和轴向定位子口的加工精度,降低了生产成本。现有脱硫泵易损件为整个叶轮,采用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叶轮,只需更换叶轮本体,这样易损件的重量大大减轻了,降低了用户的维修成本,提高了叶轮的使用寿命,而且增加了零部件通用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大大降低了机械加工难度,提高了加工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叶轮的使用寿命,增加了产品零部件的通用性,可广泛应用于脱硫泵上。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脱硫泵叶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式脱硫泵叶轮,该叶轮由叶轮本体1和叶轮支撑盘2两部分组合而成,叶轮支撑盘2通过定位台阶子口与叶轮本体1上的内台阶子口配合,并由10个不锈钢内六角螺钉4连接紧固。叶轮本体1上螺孔位置设有预埋件5,以便于钻孔攻丝。叶轮本体1与叶轮支撑盘2的配合面上加装了耐腐蚀的氟橡胶O型密封圈3,防止腐蚀浆液进入叶轮内部。叶轮本体1采用耐腐耐磨硬度和脆性比较高的A49材料,而叶轮的主要受力零件叶轮支撑盘2采用抗腐蚀性优良的ZG316不锈钢铸造。叶轮支撑盘2中心为一通孔,内有与主轴配合的梯形螺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利欧泵业有限公司,未经湖南利欧泵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8342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移动终端及其控制系统
- 下一篇:行驶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