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鱼尾板夹持式绝缘钢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83125.4 | 申请日: | 2013-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664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25 |
发明(设计)人: | 林建斌;刘洪涛;陈晓春;李相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威(天津)电气化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M1/30 | 分类号: | B60M1/30;B60M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400 天津市***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鱼尾板 夹持 绝缘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城市交通轨道下接触式接触轨系统,具体涉及一种鱼尾板夹持式绝缘钢支架。
背景技术
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电力牵引车辆行驶轨道一侧设有给车辆传输电力的接触轨。接触轨是地铁供电系统的重要部件,根据车辆从接触轨取流方式的不同,接触轨的安装方式可分为上接触、下接触和侧接触三种方式。目前应用的接触轨多为下接触,即在由钢支架本体和绝缘子组成的绝缘支架上安装设有开口的卡爪,接触轨轨底悬挂在卡爪内,卡爪部分是突出于接触轨上部的。
但对于车辆限界与接触轨上部空间狭小的特殊情况,接触轨上边缘以上空间是不允许有任何部件侵入的,传统的卡爪安装接触轨方式是无法解决这一问题的,一旦侵入车辆限界在地铁系统运行过程中极易发生危害事故。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接触轨上边缘以上空间是无法放置卡爪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鱼尾板夹持式绝缘钢支架,为车辆限界与接触轨上边缘空间不足的情况提供了可行且方便的接触轨安装支架,避免了占用接触轨上部空间安装接触轨的情况,保证了接触轨系统与车辆限界之间留有足够的空间,保证了列车行驶安全。
一种鱼尾板夹持式绝缘钢支架,其特征在于,接触轨(1)依靠两块被鱼尾板固定套(2)和鱼尾板固定套垫片(3)间隔的夹持鱼尾板(4)所支撑,并通过紧固件穿过背板固定套(5)固定在支架背板(6)上,支架背板(6)通过紧固件固定在绝缘子(7)上,绝缘子(7)固定在钢支架本体(8)上。
接触轨(1)腹板处需设有长槽形孔,鱼尾板固定套(2)可以从中穿过并且在其空间内平滑水平移动。
使用鱼尾板固定套垫片(3)调节接触轨(1)与夹持鱼尾板(4)下部斜面的间隙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为车辆限界与接触轨上边缘空间不足的情况提供了可行且方便的接触轨安装支架,避免了占用接触轨上部空间安装接触轨的情况。扩大了接触轨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的使用范围,使得接触轨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使用更加灵活。这种鱼尾板夹持式绝缘钢支架结构简单紧凑,造价低廉。
附图说明
图1 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2 本实用新型左视图;
图3 本实用新型整体示意图;
图中,1-接触轨、2-鱼尾板固定套、3-鱼尾板固定套垫片、4-夹持鱼尾板、5-背板固定套、6-支架背板、7-绝缘子、8-钢支架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与图2所示的一种鱼尾板夹持式绝缘钢支架,接触轨(1)依靠两块被鱼尾板固定套(2)和鱼尾板固定套垫片(3)间隔的夹持鱼尾板(4)所支撑,夹持鱼尾板(4)与接触轨(1)两上斜面相互接触并起到支撑作用,夹持鱼尾板(4)与接触轨(1)两下斜面留有缝隙保证接触轨最小的滑动阻力。再通过紧固件穿过背板固定套(5)固定在支架背板(6)上,支架背板(6)通过紧固件固定在绝缘子(7)上,绝缘子(7)固定在钢支架本体(8)上。接触轨(1)腹板处设有长槽形孔,鱼尾板固定套(2)可以从中穿过并且在其空间内平滑水平移动。通过增加或减少鱼尾板固定套垫片(3)来调节接触轨(1)与夹持鱼尾板(4)下部斜面的间隙量。
接触轨在本实用新型上的安装过程:先使用紧固件穿过接触轨(1),两侧使用依靠鱼尾板固定套(2)及鱼尾板固定套垫片(3)间隔开的夹持鱼尾板(4)夹持接触轨(1);夹持鱼尾板(4)同样通过该紧固件加以背板固定套(5)的间隔固定在支架背板(6)上;将绝缘子(7)通过紧固件固定在钢支架本体(8)上,再将支架背板(6)通过紧固件固定在绝缘子(7)上。使得鱼尾板固定套(2)能够在接触轨(1)设置的长槽形孔内可以平滑的水平移动,并且夹持鱼尾板(4)上部斜面与接触轨(1)上部斜面相接触夹持,下部斜面留有间隙量,该间隙量可以通过鱼尾板固定套垫片(3)的增减来调节。最终全部紧固,夹持鱼尾板(4)能够支撑接触轨(1),且接触轨(1)可以在长槽形孔范围内自由水平滑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威(天津)电气化系统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比威(天津)电气化系统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8312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