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船舶脱缆钩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81146.2 | 申请日: | 2013-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380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发明(设计)人: | 王建建;张盼;张敏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建建;张盼;张敏瑞 |
主分类号: | B63B21/04 | 分类号: | B63B2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0070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狮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船舶 脱缆钩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脱缆钩,尤其涉及一种船舶脱缆钩,属于船用脱缆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脱缆钩是安装于码头用于船舶绞缆、系缆的专用设备,是传统系缆桩的更新换代产品,可实现脱缆操作的自动化。该设备具有快速带缆和快速脱缆功能,带缆时可用引缆绳将主缆绳快速拉到脱缆钩处,然后将主缆绳挂到钩子上,这样就完成了带缆。当船舶需要离开时只需拨动操纵杆或按下按钮,缆钩在缆绳的拉动下迅速翻转,缆绳就会从缆钩内脱掉。这种原始的方式脱缆钩工作效率较低,费时费力,工作强度大。例如中国专利公告号为:CN201751296U,公开日为:2011年2月23日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脱缆钩自动复位装置,其包括固定架、芯轴和连接板,芯轴的一端固定在固定架上,连接板设在芯轴外侧,连接板内部设有导槽,固定架一侧设在导槽内,另一侧设有缓冲胶垫,缓冲胶垫通过固定螺钉固定在固定架上,固定架和导槽内设有压缩弹簧,芯轴上设有开槽螺母和开口销。但是该装置结构简单,脱缆工作效率较低,不能对电机进行有效的调速,使用不太方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脱缆装置结构简单,脱缆工作效率较低,不能对电机进行有效的调速,使用不太方便的缺陷和不足,现提供一种结构合理,脱缆工作效率高,能够对电机进行有效的调速,使用很方便的一种船舶脱缆钩。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船舶脱缆钩,包括基座和钩体,基座上固定有电机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的前端设置有连接轴,连接轴与钩架的一端相铰接,钩架的另一端安装有钩体,钩架上安装有钩体锁紧机构和钩体释放机构,钩体与钩体锁紧机构相连接,钩体锁紧机构的上方安装有钩体释放机构,电机支撑架上安装有减速机和防爆电机,减速机的输出端上固定有绞盘,减速机的输入端与防爆电机的输出端相连接。
所述钩体锁紧机构由锁紧套和锁紧滚轮机构组成,锁紧套上开设有凹槽,锁紧套的一端安装有锁紧舌。
所述电机支撑架上且靠近绞盘的位置固定有绞绳架。
所述防爆电机的供电线缆上安装有脚踏控制开关。
所述钩架的底部固定有缓冲垫。
所述防爆电机与变频控制器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有效解决了以往脱缆钩工作效率低的问题,使得系统能够根据负载的大小,实现电机速度可调,同时脱缆机构动作迅速,脱缆工作效率高,不仅提高了操作效率,而且还显著降低了运行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钩体1,基座2,电机支撑架3,钩体锁紧机构4,钩体释放机构5,钩架6,锁紧套7,连接轴8,绞绳架9,绞盘10,减速机11,防爆电机12,脚踏控制开关13,缓冲垫14。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船舶脱缆钩,包括基座2和钩体1,基座2上固定有电机支撑架3,所述基座2的前端设置有连接轴8,连接轴8与钩架6的一端相铰接,钩架6的另一端安装有钩体1,钩架6上安装有钩体锁紧机构4和钩体释放机构5,钩体1与钩体锁紧机构4相连接,钩体锁紧机构4的上方安装有钩体释放机构5,电机支撑架3上安装有减速机11和防爆电机12,减速机11的输出端上固定有绞盘10,减速机11的输入端与防爆电机12的输出端相连接。
所述钩体锁紧机构4由锁紧套7和锁紧滚轮机构组成,锁紧套7上开设有凹槽,锁紧套7的一端安装有锁紧舌。
所述电机支撑架3上且靠近绞盘10的位置固定有绞绳架9。
所述防爆电机12的供电线缆上安装有脚踏控制开关13。
所述钩架6的底部固定有缓冲垫14。
所述防爆电机12与变频控制器相连接。
参见图1,基座2上固定有电机支撑架3,电机支撑架3上安装有减速机11和防爆电机12,减速机11为斜齿轮减速器。防爆电机12与变频控制器相连接,利用变频控制器对防爆电机12进行恒功率调速,采用带PG的矢量控制算法,实现卷缆速度可调。减速机11的输出端上固定有绞盘10,减速机11的输入端与防爆电机12的输出端相连接,减速机11和防爆电机12带动绞盘10转动,实现卷缆和放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建建;张盼;张敏瑞,未经王建建;张盼;张敏瑞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8114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应变运算方法以及轧制系统
- 下一篇:私密信息显示的方法及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