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分体式支重轮下模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68700.3 | 申请日: | 2013-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791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2 |
发明(设计)人: | 王丹兵;刘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泉州市泉永机械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J13/02 | 分类号: | B21J13/02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李秀梅 |
地址: | 362600 福建省泉***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体式 支重轮下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锻造模具领域,涉及分体式支重轮下模。
背景技术
锻造是一种利用锻压机械对金属坯料施加压力,使其产生塑性变形以获得具有一定机械性能、一定形状和尺寸锻件的加工方法,在机械设备中负载高、工作条件较差的重要零件,除形状较简单的可用轧制的板材、型材或焊接件外,多采用锻造工艺加工得到。
支重轮是挖掘机或者推土机中与履带配合的一种轮子,它的主要作用是支撑着工程机械的整机重量,驱动履带随着轮子前进,为了保证支重轮具有足够的强度,一般通过精锻的方式加工支重轮。在支重轮锻造工艺中,模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加工设备,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支重轮的加工质量。
现有的支重轮下模如图1所示,支重轮下模10内形成有支重轮下模腔11,生产该支重轮下模10需要通过对如图2所示的模具毛坯20进行加工来获得,但是,模具毛坯20的尺寸大,锻造难度高,同时加工余量较大,加工时间长,大大影响了生产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分体式支重轮下模,可以大大提高模具的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分体式支重轮下模,其特征在于:包括可相互镶合的上分体模和下分体模,所述上分体模内形成有第一支重轮模腔和位于所述第一支重轮模腔下方的供所述下分体模镶入的下分体模腔,所述下分体模内形成有第二支重轮模腔。
具体的,所述下分体模的底部外周沿和所述上分体模的底部配合形成有定位部。
具体的,所述第一支重轮模腔和所述第二支重轮模腔配合形成所述支重轮的下模腔。
具体的,所述下分体模内形成有位于所述第二支重轮模腔下方的顶出腔。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分体式支重轮下模组装方便,具有与现有的支重轮下模相同的功能,且生产该分体式支重轮下模所用的模具毛坯重量轻,锻打方便,同时加工余量相对于现有的模具毛坯减少很多,且加工时间更短,大大提高了模具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背景技术中现有的支重轮下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背景技术中现有的支重轮下模的模具毛坯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具体实施方式中分体式支重轮下模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4是具体实施方式中分体式支重轮下模的分开结构示意图。
图5是具体实施方式中分体式支重轮下模的模具毛坯的分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3和图4所示的分体式支重轮下模,包括可相互镶合的上分体模30和下分体模40,上分体模30内形成有第一支重轮模腔31和位于第一支重轮模腔31下方的供下分体模40镶入的下分体模腔32,下分体模40内形成有第二支重轮模腔41,下分体模40的底部外周沿和上分体模30的底部配合形成有定位部50,所述第一支重轮模腔31和第二支重轮模腔41配合形成支重轮的下模腔,下分体模40内形成有位于第二支重轮模腔41下方的顶出腔42。
如图5所示的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分体式支重轮下模的模具毛坯,包括上分体模30的上分体模具毛坯61和下分体模40的下分体模具毛坯62,上分体模具毛坯61和下分体模具毛坯62与背景技术中所述的现有的支重轮下模10的模具毛坯20相比,毛坯重量大大减少,锻打更方便,且加工余量减少很多,同时减少了加工时间,大大提高了模具的生产效率。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泉州市泉永机械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泉州市泉永机械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6870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T型螺栓闭式模具
- 下一篇:一种大直径转鼓体胎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