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机械混凝污水处理沉淀过滤池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66915.1 | 申请日: | 2013-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251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04 |
发明(设计)人: | 胡登全;郑传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首创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谭新民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锦***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械 污水处理 沉淀 滤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混凝污水处理沉淀过滤池及处理方法,属于环保污泥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沉淀、过滤设备是水处理工艺中悬浮物与水分离的最重要环节,其设备运行状况直接影响了出水水质。沉淀池常用的型式有:平流沉淀池、斜管沉淀池、幅流式沉淀池等。平流沉淀池:施工方便,水力条件好,适应性强,操作管理简单等优点,但有占地面积大,排泥困难等缺点。斜管沉淀池:占地面积小,沉淀效率高,一般应用较多,但需要单独的反应混合池,加药量较大,容易造成污泥堆积,这样就使斜管过水断面减少。幅流式沉淀池:没有反应絮凝池,占地面积大,机械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修工作量较大。所以需要一种具有运行稳定,抗冲击负荷能力强,综合了混凝和分离作用,在一个池内完成混合、絮凝、悬浮物分离沉淀、过滤等过程的净水构筑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机械混凝污水处理沉淀过滤池,提供一种具有运行稳定,抗冲击负荷能力强,节约药剂用量,综合了混凝和分离作用,在一个池内完成混合、絮凝、悬浮物分离沉淀等过程的净水构筑物。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机械混凝污水处理沉淀过滤池,包括池壁,池壁分为一体化的上区的圆形环池壁和下区的半球形池壁,圆形环池壁的中线区域设置有第二絮凝室,第二絮凝室内设置有絮凝搅拌机,絮凝搅拌机的转轴上设置有搅拌翼A和搅拌翼B,搅拌翼A位于第二絮凝室内部,絮凝搅拌机的转轴穿过第二絮凝室后延伸到半球形池壁区域内,搅拌翼B位于半球形池壁区域内,第二絮凝室面向半球形池壁底部的一面与半球形池壁内部导通;第二絮凝室连通有加药装置;第二絮凝室面向半球形池壁最低点的一面连接有喇叭形环柱体,喇叭形环柱体与半球形池壁内侧壁之间存在间隙,第二絮凝室外侧套设有环形的隔板,隔板与第二絮凝室外侧面之间存在间隙,隔板与圆形环池壁之间存在斜管填料,斜管填料上方设置有若干以圆形环池壁中心点为圆心进行环形阵列的上清液收集槽,上清液收集槽的轴线与絮凝搅拌机转轴的轴线垂直,斜管填料上方设置有环形集水槽,所有上清液收集槽均与环形集水槽连通,环形集水槽连通有出水槽,半球形池壁的最低点连通有污泥排放管。
上述结构的处理方法是:首先由进入第二絮凝室内部的污水和加药装置内的药品反应进行絮凝反应,利用搅拌翼A进行机械加速,同时避免絮凝物沉淀在第二絮凝室内部,污水连同絮凝物一起流经隔板与第二絮凝室外侧面之间的间隙被推送到斜管填料下方区域,絮凝物沉淀在斜管填料下方区域,清水流过斜管填料进入上清液收集槽,所有上清液收集槽内的清液汇集到环形集水槽,最后由出水槽排出,为了避免造成絮凝药物的过多使用,部分凝物沉淀物通过喇叭形环柱体与半球形池壁内侧壁之间的间隙后进入到第二絮凝室下方区域,在半球形池壁内,在搅拌翼B的导流下,半球形池壁内混有絮凝剂的污水再次进入第二絮凝室内并与污水反应,可以减少絮凝剂的使用,一般絮凝剂的使用量可以减少40%至60%,部分污泥进入半球形池壁的最低点由污泥排放管排出。
为了增加过滤效果,斜管填料上方设置有滤料。
为了使得絮凝物能够进入半球形池壁内,避免絮凝物堵塞在沉淀室,斜管填料下方区域形成沉淀室,沉淀室内连通有冲洗管,冲洗管的出水口面向喇叭形环柱体与半球形池壁之间的间隙口。利用冲洗管冲水,使得水压冲洗沉淀物进入半球形池壁内。
为了避免半球形池壁内的沉淀污泥沉积过多,半球形池壁内设置有刮泥机,刮泥机与第二絮凝室底面之间的空间以及喇叭形环柱体内部空间围合形成第一絮凝室。刮泥机也可以起到隔离上方二次反应和下方排泥区域的目的,部分污泥和污水由缝隙进入刮泥机上方。
优选的,刮泥机连接有刮泥机电机,刮泥机电机安装在第二絮凝室上方。
第二絮凝室底部连通有进水管,第二絮凝室内部设置有加药管,加药管与加药装置连通,加药管远离加药装置的一端正对进水管的出水口。
搅拌翼A为扰流搅拌翼,搅拌翼B为提升搅拌翼,第二絮凝室面向半球形池壁的一面设置有圆柱形管道,提升搅拌翼位于圆柱形管道内部,圆柱形管道位于喇叭形环柱体内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首创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成都首创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6691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退卸套
- 下一篇:一种新型灭菌水处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