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水密横舱壁扶强材布置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65830.1 | 申请日: | 2013-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669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25 |
发明(设计)人: | 韩钰;陈磊;王伟飞;李丹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3B3/56 | 分类号: | B63B3/56;B63B9/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新律师事务所 31272 | 代理人: | 竺路玲 |
地址: | 200011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水密 横舱壁扶强材 布置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水密横舱壁扶强材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
对于集装箱船的水密横舱壁,扶强材一般采用水平或竖直两种布置方式,对于集装箱船主船体,一个集装箱箱高范围内一般设两根扶强材,扶强材间距为2X864mm+863mm,因此典型的水密横舱壁水平扶强材在一个集装箱箱高范围内也布置两根水平扶强材。如图1所示,船体平台0上的水平扶强材1延伸至内壳纵舱壁2,与主船体上的纵向水平扶强材3形成相互支撑,图中箭头示出了水密横舱壁的布置方向。
对于大型集装箱船,为了满足规范要求,同时尽可能降低结构重量,需要在水密横舱壁内布置如图1所示的大量屈曲筋4,而这些屈曲筋4无法在平面分段生产流水线上进行焊接,只能进行手工焊接,这对船厂的建造造成很大的不便。另外由于水平扶强材1跨越分段缝5,在分段合拢时需要对水平扶强材1进行对接焊,这对船厂的建造精度要求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水密横舱壁扶强材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新型水密横舱壁扶强材布置结构,用于在船体平台上布置扶强材,所述船体平台具有内壳纵舱壁,所述内壳纵舱壁附近设置有分段缝,所述船体平台上还设有依次排列且相邻之间具有固定间隔的垂直桁材,所述船体平台的高度包括多个集装箱箱高,其中,每个所述集装箱箱高内设置三根水平扶强材,所述水平扶强材垂直于所述垂直桁材,在所述分段缝附近设置垂直扶强材,用于支撑间断在此的所述水平扶强材,所述垂直扶强材平行于所述垂直桁材。
上述新型水密横舱壁扶强材布置结构,其中,三根所述水平扶强材的间距分别为648mm、648mm、648mm和647mm。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满足规范要求,降低了整体结构重量,简化了水密横舱壁的建造过程,简化船厂的建造工艺,提高了建造精度。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现有技术中水密横舱壁扶强材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水密横舱壁扶强材布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新型水密横舱壁扶强材布置结构,参看图2,图中箭头示出了水密横舱壁的布置方向,本布置结构用于在船体平台0之间布置扶强材,船体平台0延伸至内壳纵舱壁2,内壳纵舱壁2附近设置有分段缝5,船体平台0上还设有依次排列且相邻之间具有固定间隔的垂直桁材7,船体平台0的高度包括多个集装箱箱高,每个集装箱箱高内设置三根水平扶强材1,水平扶强材1垂直于垂直桁材7,在分段缝5附近设置垂直扶强材6,用于支撑间断在此的水平扶强材1,垂直扶强材6平行于垂直桁材7。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三根水平扶强材1的间距分别为648mm、648mm、648mm和647mm。
由于减小了水密横舱壁板格的间距,因此横舱壁的屈曲问题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不再需要设置大量的垂向屈曲筋,大大简化了船厂的建造。
规范板厚计算公式:其中t为板厚,Cp为板格系数,a为板格间距,l为板格跨距,p为计算压力,tk为腐蚀余量。
规范扶强材公式:W=cs·a·l2·p,其中W为扶强材剖面模数,cs为端部支撑系数,a为扶强材间距,l为扶强材跨距,p为计算压力。
从重量角度出发,虽然增加了水平扶强材1的数量,但是根据上述计算公式,由于减小了间距,使得水平扶强材1的尺寸减小20%,同时板材的厚度也减小20%。考虑整体横向强度的需求,与原布置相比,平均板厚降低0.5~1mm,考虑整体横向强度后,整个横舱壁结构重量较传统型减少10%~1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6583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刹车、油门踏板的自动装配装置
- 下一篇:核主泵飞轮试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