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模拟孔渗性漏失的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320863242.4 | 申请日: | 2013-12-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851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2 |
| 发明(设计)人: | 石秉忠;徐江;任立伟;张国;高书阳;梅春桂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E21B33/10 | 分类号: | E21B33/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宏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72 | 代理人: | 吴大建;刘华联 |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模拟 孔渗性 漏失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气钻井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模拟孔渗性漏失的装置。
背景技术
井漏是困扰石油工业界的难题之一,每年因井漏给世界石油工业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之大。因此,井漏问题是制约钻井成本及勘探开发速度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现有技术中,已经对井漏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了预防和解决井漏问题,已经提出了一系列防漏堵漏的技术,并且相应地建立了配套的评价方法。
漏失中比较常见的为孔渗性漏失,此类漏失往往造成复杂的井下情况。在模拟评价孔渗性漏失的实验中,通常采用人造不锈钢模块。在具体实验中对不锈钢模块的多孔端面进行封堵评价。该方法的局限性是仅能对孔渗效果进行简单的定性评价,却由于阻塞等原因无法分析封堵实验中堵漏颗粒在砂床孔吼内部的运移规律。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用于模拟孔渗性漏失的装置,旨在消除由封堵材料的颗粒造成的阻塞,评价封堵实验中堵漏颗粒在砂床孔道内部的运移。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用于模拟孔渗性漏失的装置,包括:筒状主体,主体在筒壁上具有径向延伸的第一通道,第一通道在位于主体内壁上的端部处具有变径部分;台形防塞件,防塞件具有在两个底面之间延伸的第二通道,防塞件的形状与变径部分的形状一致,且防塞件位于变径部分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变径部分在主体的轴向方向上的截面尺寸朝向主体的内壁渐增。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通道为变径通道。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通道在主体的轴向方向上的截面尺寸朝向主体的外壁渐增。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通道为截头圆锥形的通道,该截头圆锥形的第二通道的直径在靠近主体内壁的端部处位于0.2mm至0.4mm的范围中,该第二通道的直径在朝向主体外壁的端部处位于0.6mm至0.8mm的范围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通道为等距分布在主体的筒壁上的截头圆锥形的通道,且第一通道的最小直径为1mm。
在一个实施例中,主体由不锈钢材料制成。
在一个实施例中,主体的一端通过多孔筛板封闭。
在一个实施例中,防塞件的朝向主体内腔一侧的底面与主体的内壁齐平。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防塞件为圆台形。
本实用新型通过提出带有第二通道的台形防塞件,有效防止了堵漏材料的颗粒对第一通道的封堵,避免造成主体内的堵漏浆压力无法传递出去而不能被电脑采集的问题。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装置具有可以模拟砂床动态封堵过程的优势,可采集堵漏浆进入砂床不同深度时的压力变化值,从而分析堵漏颗粒在砂床孔吼内部的运移。
上述技术特征可以各种技术上可行的方式组合以产生新的实施方案,只要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附图说明
在下文中将基于仅为非限定性的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
图1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模拟孔渗性漏失的装置的主体;
图2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模拟孔渗性漏失的装置的防塞件的俯视图;
图3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模拟孔渗性漏失的装置的防塞件的侧视图;
图4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模拟孔渗性漏失的装置的防塞件的剖视图;
图5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模拟孔渗性漏失的装置的筛板,其位于主体的一端。
在图中,相同的构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来详细地介绍本实用新型。
图1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模拟孔渗性漏失的装置的主体1。
主体1为筒状,具有内腔4。主体1例如可以为不锈钢圆筒。主体1的一端通过筛板6(未示出,参见图5)封闭起来。参照图5,筛板6可以为孔板,尤其是多孔的筛板。
再次参照图1,主体1在筒壁上具有径向延伸的第一通道2,第一通道2使得主体1的内腔和外部流体连通,从而传递压力。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通道2可以为等距分布在主体1的筒壁上的截头圆锥形通道,且该截头圆锥形的第一通道2的最小直径为1mm。
第一通道2在位于主体1内壁上的端部处具有变径部分3。优选地,变径部分3在主体1的轴向方向上的截面尺寸朝向主体1的内壁渐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6324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