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鱼用注射辅助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320860867.5 | 申请日: | 2013-12-2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618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25 |
| 发明(设计)人: | 冯冰冰;梅肖乐;陈焕根;邹宏海;芦光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水产技术推广站 |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 地址: | 210036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注射 辅助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产养殖用器具,具体是一种鱼用注射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在水产养殖或试验过程中,需要对水产品进行药物或营养物注射。对于一般的水产品来说,由于其表面很滑,不容易抓住,注射时候就很麻烦。尤其对于泥鳅、黄鳝和鲶鱼等体表有粘液的鱼类,更不易注射了。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鱼用注射辅助装置,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鱼用注射辅助装置,包括进鱼桶、注射辅助管和网袋;所述网袋的前后两端都开口;所述进鱼桶的底部开有通孔,注射辅助管的一开口端与该通孔连接,注射辅助管的另一开口端连接网袋的一个开口端;所述注射辅助管的内腔大小与一条鱼身的大小对应,网袋内空间与一条鱼身的大小对应。(仅容纳一条鱼进入辅助管,且鱼身的轴向与辅助管的轴向一致)。
所述进鱼桶的内壁和注射辅助管的内壁是光滑的。(以不伤害鱼体)
所述网袋为软体结构。(软体结构的网袋,可以不伤害鱼体,并且可以带水作业)
所述进鱼桶的底部为漏斗状;漏斗状底部的较小开口端为连接注射辅助管的通孔。
对于进鱼桶的底部的通孔,该通孔的轴线偏离进鱼桶的轴线。
所述进鱼桶的外部设有用于抓持或悬挂的结构。所述用于抓持或悬挂的结构为装在进鱼桶外上部的把手。
本实用新型可以用于辅助泥鳅催产打针,它不但能有效地提高泥鳅催产打针效率、提高亲鳅成活率、降低人工成本,满足泥鳅规模化繁殖亲本需求量的要求,而且,结构简洁,操作方便,使用成本低廉。
在使用时候,一个人负责打针,一个人负责批量加鱼和加水,保证在整个操作过程中鱼体不离水。网状结构(网袋)出口为开放式,便于完成注射的鱼落入收集桶内,软质网袋的作用还有方便操作人员握住带粘液的鱼体,寻找合适的注射部位进行注射。本装置通过外壁的把手悬挂一定高度,使其与地面形成一定的倾斜角度,便于待注射鱼下滑进入辅助管,在网的下方放置一个收集桶,便于注射完的鱼体自然进入桶内,此装置配合连续注射器可以达到批量化生产注射。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候,最多由两人操作即可,对在网袋内的鱼徒手抓住进行注射即可,并且保证操作过程中带水操作,减少对鱼体的伤害,特别适用于泥鳅、黄鳝等鱼类的注射辅助。本装置制作简单,使用方便,便于在水产养殖户中间推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仰视示意图;
图中:进鱼桶1、注射辅助管2、网袋3、进鱼桶的漏斗状底部4、把手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如下:
参考图1、2,一种鱼用注射辅助装置,包括进鱼桶、注射辅助管和网袋;所述网袋的前后两端都开口;所述进鱼桶的底部开有通孔,注射辅助管的一开口端与该通孔连接,注射辅助管的另一开口端连接网袋的一个开口端;所述注射辅助管的内腔大小与一条鱼身的大小对应,网袋内空间与一条鱼身的大小对应。所述进鱼桶的内壁和注射辅助管的内壁是光滑的。所述网袋为软体结构。所述进鱼桶的底部为漏斗状;漏斗状底部的较小开口端为连接注射辅助管的通孔。对于进鱼桶的底部的通孔,该通孔的轴线偏离进鱼桶的轴线。所述进鱼桶的外部设有用于抓持或悬挂的结构。所述用于抓持或悬挂的结构为装在进鱼桶外上部的把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水产技术推广站,未经江苏省水产技术推广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6086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养鱼池智能增氧系统
- 下一篇:一种温度可调的节能鹅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