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船用外接机油冷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57933.3 | 申请日: | 2013-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141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8 |
发明(设计)人: | 俞辉辉;王丹咏;周柳均;吴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M5/00 | 分类号: | F01M5/00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商金婷 |
地址: | 250002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外接 机油 冷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装置领域,具体地讲,涉及一种船用外接机油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D12船机的机油冷却器沿用原先D12车机的设计方案,冷却器冷却面积小,冷却水来自发动机内水循环,冷却水温度高,冷却效果不显著。船机工况相比车机更加恶劣,使用车机的机油冷却器难以满足船机在恶劣工况下的机油冷却要求,机油温度一直偏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船用外接机油冷却装置,解决了船机机油过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发明目的:
一种船用外接机油冷却装置,包括冷却器,其特征是:所述冷却器通过高压机油软管连接机油转接块,所述机油转接块的下端设置有机油滤清器。
作为对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机油转接块通过转接头与所述高压机油软管连接。
作为对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高压机油软管包括进油管和出油管。
作为对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机油转接块中设置有油道一、油道二和油道三。
作为对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限定,所述高压机油软管带有钢丝夹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加装了外接式机油冷却器之后,发动机机油温度下降20℃左右,解决了船机机油温度过高的问题,同时对发动机的性能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仍在原先的性能参数规定范围之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冷却器外形示意图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机油转接块外形示意图。
图3 为本实用新型的机油转接块油道一剖视图。
图4 为本实用新型的油道二剖视图。
图5 为本实用新型的油道三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外接机油冷却器油路布置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转接头外形图。
图中,1、机油转接块,2、机油滤清器,3、进油管,4、出油管,5、冷却器,6、转接头,7、油道一,8、油道二,9、油道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参见图1-图5,本实用新型包括冷却器5,所述冷却器5通过高压机油软管连接机油转接块1,所述机油转接块1的下端设置有机油滤清器2。所述机油转接块1设置于曲轴箱上。
所述机油转接块1通过转接头6与所述高压机油软管连接。
所述高压机油软管包括进油管3和出油管4。
所述机油转接块1中设置有油道一7、油道二8和油道三9。
所述高压机油软管带有钢丝夹层,此技术采用现有技术制作,在此不再赘述。
外接式机油冷却器5为一个圆柱形,内部管路为铜管。冷却器5内腔为水腔,外腔为油腔。冷却水和机油通过铜管完成热交换的冷却过程,整个冷却面积为2.6平方米。相比起原先发动机自带的机油冷却器,外接式机油冷却器的冷却面积更大,冷却水来自外水循环,冷却效果也因此更加显著。
油路布置方面,新设计了一个机油转接块1和2根耐高压软管来完成油路的布置。机油转接块1安装在曲轴箱和机油滤清器2之间。机油通过机油转接块1,从机油滤清器2过滤完后通过一根高压机油软管进油管3进入冷却器5进行冷却,完成冷却后通过出油管4进入机油转接块1最后回到机体,进入主油道。2根高压机油软管带钢丝夹层,耐高压,保证了油路的可靠性。高压机油软管连接处通过O形密封圈和复合密封垫圈进行密封,保证管路的密封性。
机油在机油转接块1中的流动过程为:机油从曲轴箱中的油道出来,进入机油转接块1内,通过油道一7进入机油滤清器2中,完成过滤后机油回到机油转接块1中,再通过油道二8进入进油管3中,从而通往冷却器5。机油在外接式机油冷却器5中完成冷却过程,然后通过出油管4回到机油转接块1中,再通过机油转接块1中的油道三9回到机体主油道中,通过这一循环完成外接式机油冷却器对机油的冷却。出油管4与机油转接块1连接时需要加装一个转接头6来完成连接,转接头具体外形如图7所示。机油转接块1与转接头6之间以及转接头6与高压机油软管之间,以及高压机油软管与冷却器5之间,均通过O形密封圈和复合密封垫圈进行密封,此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5793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