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液体底部采样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54845.8 | 申请日: | 2013-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2989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04 |
发明(设计)人: | 薛宝龙;商志雷;刘洪庄;刘浩;于志桥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10 | 分类号: | G01N1/10 |
代理公司: | 青岛联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1 | 代理人: | 王晓晓 |
地址: | 266011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液体 底部 采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液体底部采样器。
背景技术
油品取样是化验分析的关键环节,一直是各级商检部门关注的焦点。近几年来,随着国际燃料油市场的发展变化,对商检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采取的代表性试样,是指试样的物理、化学特性与取样总体的平均特性相同的试样。其通常作法用按规定从同一容器在油品顶液面下深度1/6、1/2、5/6处采取的的等比例混合试样,来代表该批石油产品的质量,测定油品的平均性质。但是这种油品取样方法已经不能适用新形势的变化,因为取样误差大于化验误差,所以如何通过底部取得代表性油样,最大限度减少化验误差的产生的几率,分析油品储存过程中的物理变化,通过油品理化指标分析间接掌握油罐底部材料的腐蚀情况成为急需克服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石油产品底部采样器的取样过程中的密封问题,确保试样的代表性,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液体底部采样器,可以解决现有底部取样器技术存在的密封不好、容易混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新型液体底部采样器,它包括管体,所述管体顶端开口处设有顶部锥体口,管体底端中央处设有底部进样口,所述顶部锥体口和底部进样口之间连接有中心轴,所述中心轴顶端设有与顶部锥体口配合密封的上锥体,所述中心轴底端设有与底部进样口配合密封的下锥体,所述下锥体下部设有限位块。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块上设有限位卡环插孔和卡环。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管体底部设有滤油网。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锥体和顶部锥体口之间通过密封胶垫实现密封,所述下锥体和底部进样口之间通过密封胶垫实现密封。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管体上端设有拉手。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取样器材质为黄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取样器底部触发进油样,顶部有锥体密封,具有密封效果好、取样不混质的优点,在取样器中心轴上设有顶部锥体口和底部进样口以安放黄铜材料的锥体密封结构,实现取样过程中的密封。当取样器进行进样时,中心轴底部的限位块先触底,在限位卡环的作用下,底部进样口打开,顶部锥体口同步打开放出空气。完成取样后,通过提拉取样器,在重力的作用下中心轴和上锥体和下锥体自动下落,实现取样器顶部锥体口、底部进样口同时关闭,取样过程完成。本实用新型所述取样器的结构突破了传统的油品取样器结构,因此能满足化验对石油产品试样质量的要求,其结构特点保证了进油器在取样前处于封闭状态。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取样器进油时的工作状态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取样器进油完毕向上提升的工作状态图。
其中1、管体;2、顶部锥体口;3、底部进样口;4、中心轴;5、上锥体;6、下锥体;7、限位块;8、限位卡环插孔;9、滤油网;10、提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图1中为管体500ml体积的本实用新型所述新型液体底部取样器,所述底部取样器包括管体1,所述管体1顶端开口处设有顶部锥体口2,管体底端中央处设有底部进样口3,所述顶部锥体口2和底部进样口3之间连接有中心轴4,所述中心轴4顶端设有与顶部锥体口配合密封的上锥体5,所述中心轴底端设有与底部进样口配合密封的下锥体6,所述下锥体下部设有限位块7。所述限位块上设有限位环插孔8,所述限位卡环插孔上设有卡环,所述卡环呈圆环状,卡环穿过限位卡环插孔,卡环直径大于中心轴4直径,限位环插孔和卡环起限位作用,防止中心轴因提拉过快而滑入管体内。
所述管体底部还设有滤油网9,用于过滤油品。所述管体1上端还设有拉手10,便于取样完毕后对取样器的提拉。
所述上锥体和顶部锥体口之间通过密封胶垫实现密封,所述下锥体和底部进油口之间通过密封胶垫实现密封。
采取液体石油试样前,将上锥体和下锥体结构按下,使下锥体及密封胶垫紧贴住底部进样口下端,使之处于密闭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未经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5484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