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眼科手术用取硅油夹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54285.6 | 申请日: | 2013-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343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发明(设计)人: | 陈穗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F9/007 | 分类号: | A61F9/007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夏平 |
地址: | 210002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眼科 手术 硅油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尤其是一种眼科手术器械,具体的说是一种眼科手术用取硅油夹。
背景技术
1958年Stone在动物实验中发现硅油(silicone oil)这种惰性透明物质可用以治疗视网膜脱离,1962年Cibis首先报道将硅油注入玻璃体腔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上世纪80年代以后,玻璃体切割手术迅速发展,硅油作为玻璃体腔暂时性填充物的观念已被人们接受,并广泛应用于治疗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尤其是日渐增加的严重性眼外伤、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迄今为止,医用眼内硅油因其在眼内不可避免的乳化改变,导致多项眼部并发症而仍无法作为眼内长期填充物,因此,及时和完全地取出眼内硅油,对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手术的疗效影响巨大。目前,传统的眼内硅油取出手术多采取眼内负吸或经扩大的巩膜穿刺口排出,并依赖昂贵的玻璃体手术设备。同时术后眼内硅油残留、巩膜伤口色素膜脱出嵌钝、眼内出血、较高的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等问题,也一直困绕着眼科医生。随着我国医疗技术迅猛发展,玻璃体切割术后眼内硅油填充的患者猛增,由于医疗资源的不均衡,这些患者由于医疗需要多次远程就医,成为巨大的医疗负担。因此,急需设计一种安全可靠,操作简单的器械,可以改进眼内硅油取出手术操作方法,有效规避手术并发症,使得眼内硅油取出手术更简便、更安全,并可以让眼内硅油填充的患者在就近的医疗机构就可进行比较安全的硅油取出手术,避免因硅油取出手术后长途的奔波疲劳导致术后再次视网膜脱离。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眼科手术用取硅油夹,使取硅油时更加彻底,且不会扩大伤口,并可减少手术并发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眼科手术用取硅油夹,包括由片状弹性材料制成的握持部,所述握持部为U形夹状,端部各连接一个长度相同的连接部;连接部的另一端再分别连接一个扁平细杆状的夹持部;所述两夹持部的形状和大小均相同,并相互平行,其间的距离与手术切口的长度相适应,其末端各设有一个相互面对的圆片,该圆片的直径大于其与夹持部连接处的宽度,使该圆片可卡在手术切口上而不脱出。
所述两个连接部形状相同,均为楔形,底边与握持部的底边在一个平面;且其大端连接握持部,小端连接夹持部。
所述夹持部垂直于连接部的底边,并与连接部的斜边呈圆弧形连接。
所述夹持部的宽度为0.6-0.8mm,圆形末端的直径为0.8-1.2mm。
所述握持部的两个侧面向外弧形凸起,最大处的距离为6-8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在不增大手术切口的前提下,使眼内的硅油彻底的取出,有效降低手术时间、术后眼内硅油残留和视网膜脱离复发率,尤其对基层医院眼科有实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其中:1-夹持部;2-连接部;3-握持部;4-圆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包括由片状弹性材料制成的握持部3。该握持部3呈U形夹状,其端部各连接一个长度相同的连接部2,并在连接部2的另一端各连接一个夹持部1。所述两个夹持部1的形状大小相同,均为扁平细杆状,且相互平行,其间的距离与手术切口的长度相适应。所述夹持部1末端各设有一个相互面对的圆片4。该圆片4的直径大于其与夹持部连接处的宽度。如此,当向内挤压握持部3时,可带动连接部2和夹持部1向内靠拢,直至两夹持部1和圆片4完全贴合;当松开握持部3时,在弹力的作用下,可使夹持部1张开。同时,由于夹持部1末端的圆片4直径大于其与夹持部1连接处的宽度,所以,当圆片4插入切口后,该圆片4可卡在切口内,避免轻易脱出。根据试验,将上述圆片4直径和其与夹持部1的连接处宽度的差设定为0.2mm左右,效果最佳。所述两个连接部2的形状相同,均为楔形,其底边与握持部3的底边在一个平面上,且其大端连接握持部,小端连接夹持部。所述夹持部1与连接部2的底边相垂直,与连接部2的斜边呈圆弧形连接,使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更加方便,且可实现自动转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5428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