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连接器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53794.7 | 申请日: | 2013-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905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2 |
发明(设计)人: | 刘彦超;曾葵;郭雷雨;周泽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193 | 分类号: | H01R13/193 |
代理公司: | 深圳众鼎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25 | 代理人: | 朱业刚 |
地址: | 518118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连接器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汽车中的连接器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汽车连接器,大多采用传统的铜合金材料,在装配过程中产生弹性变形,提供接触所需的正压力。如图1所示,在公开号为CN1756000的中国专利申请中,揭示了一种汽车连接器,通过铜合金弹片20的弹性变形提供接触力,来保证公端子30和母端子10的电连接,保持信号或电流的传输。这类连接器,主要是通过改善端子的材料和结构,来维持可靠接触力。
由于铜合金的机械性能弱,在温度和时间的影响下,正压力会下降,影响整个连接的可靠性。且随着连接器小型化,正压力在设计过程中本来就小,由于铜合金材料的固有缺陷(应力释放),导致连接器的失效。
因此,需要一种能保持公端子和母端子稳定连接的连接器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连接器由于材料缺陷而导致的公端子和母端子不能保持稳定连接的问题,提供一种连接器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提供一种连接器结构,包括母连接器和公连接器,所述母连接器包括具有第一卡扣部件的母护套外套、设置于所述母护套外套内的母护套内套、设置于所述母护套外套和母护套内套之间的弹性部件和收容于所述母护套内套内的母连接端子;所述公连接器包括第二卡扣部件和收容于所述公连接器内的公连接端子;所述母连接器与所述公连接器通过所述第一卡扣部件和第二卡扣部件扣合连接,并使所述母护套内套沿所述母连接器与所述公连接器的连接方向压缩所述弹性部件,以保持所述母连接端子与所述公连接端子的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部件为弹簧。
进一步地,所述弹簧为二个,所述二个弹簧分别设置于所述母护套外套和母护套内套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部件为弹性橡胶垫。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扣部件为卡孔,所述第二卡扣部件为设置于所述公连接器外部的悬臂和设置于所述悬臂上的第一锁止卡扣。
进一步地,所述公连接端子或所述母连接端子的接触面为四脚接触面。
进一步地,所述母护套内套包括用于装配所述弹簧的一端的第一弹簧柱,所述母护套外套包括用于装配所述弹簧的另一端的第二弹簧柱。
进一步地,所述母护套内套还包括用于防止所述母护套外套退出的两个第二锁止卡扣,所述母护套外套还包括用于防止所述母护内套退出的两个第三锁制卡扣。
进一步地,所述母护套内套还包括收容母端子的空腔。
进一步地,所述公连接器还包括收容所述公连接端子的空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结构,在母连接器的母护套外套和母护套内套之间的设置有弹性部件,所述母护套外套具有第一卡扣部件,所述公连接器包括第二卡扣部件,所述母连接器与所述公连接器通过所述第一卡扣部件和第二卡扣部件扣合连接,并使母护套内套沿所述母连接器与所述公连接器的连接方向压缩所述弹性部件,以保持所述母连接端子与所述公连接端子的接触,使弹性部件处于压缩状态,提供较大的接触力,解决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连接器由于材料缺陷而导致的公端子和母端子不能保持稳定连接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连接器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母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母连接器其母护套外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母连接器其母护套内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母连接器其母护套外套和母护套内套的装配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公母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2的剖面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公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公连接器其公端子装配示意图;
图10是图9的剖面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二次顶扣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结构其弹性件弱压缩状态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其弹性件压缩状态示意图。
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5379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