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动力电池组的复合散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48936.0 | 申请日: | 2013-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449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发明(设计)人: | 汤勇;陈维;陆龙生;胡忠海;曾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551;H01M10/6552;H01M10/6563;H01M10/659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蔡茂略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力 电池组 复合 散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散热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动力电池组的复合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能源与环境已成为当前全球最为关注的问题,传统的以汽油或柴油作为燃料的常规内燃机热效率低,不仅造成能源浪费,引发能源危机,还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环境恶化。而电动汽车因具有节能、环保、可使用多种能源、噪音低等很多优点受到了极大的重视。
电池作为电动汽车中的关键部件,它的性能直接影响电动汽车的运行状况,而温度又是影响动力电池性能的重要因素。当车辆在高速、低速、加速、减速等交替变换的不同行驶状况下,电池会以不同倍率放电,产生大量热量,加上整车设计时电池组空间有限,导致使用过程中的热量散发较慢,电池温度极易升高。过高的温度会导致电池的容量、寿命和能量效率的降低,高温下若不及时散发热量,会导致热失控的产生,严重时有发生剧烈膨胀和爆炸的危险。
目前动力电池的热管理问题受到了许多电池制造商和专家的广泛关注,市场上普遍采用的是空冷散热通风方式,但这种方式冷却速度慢,电池单体之间温度分布均匀性差,这对动力电池的安全运行是很不利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动力电池组的复合散热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散热量大,散热效率高,加工简单,利用相变材料、热管与风冷复合散热方式克服了相变材料储热后难以快速散热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动力电池组的复合散热装置,包括箱体1、盖板5、单体电池3、相变材料层2、多孔表面热管4、散热片6、风扇7;箱体1内放置由多个单体电池3构成的电池组;各相邻电池单体之间具有缝隙,在缝隙内填充相变材料层2,并在相变材料层2内嵌入多孔表面热管4,多孔表面热管4内通有液体冷却工质,散热片6安装在盖板5上,该多孔表面热管4与散热片6连接,盖板5与箱体1密封配合,风扇7安装在散热片6的顶端。
所述多孔表面热管4分为蒸发端8和冷凝端9,所述蒸发端8置于箱体1的内部,并与相变材料层2接触,冷凝端9穿过盖板5置于箱体1外部,冷凝端9与盖板5结合处密封配合。
所述多孔表面热管4的蒸发端8表面覆盖有一层相互粘连的金属颗粒层8-1,冷凝端9为光滑表面结构。
所述相变材料层2包括有石墨、碳纤维或碳纳米管所组成的复合相变材料。
所述散热片6与盖板5间采用螺钉或焊接连接。
所述散热片6为铝合金或铜。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相变材料层、多孔表面热管、散热片以及风扇的组合,形成复合式的多种冷却方式,可以将电池散热系统的体积精简和缩小,有利于散热系统与电动汽车的融合;通过多种冷却方式联合作用,可以有效地控制电池温度,特别是在恶劣的环境运行时,有效地保障电池单体温度的均匀性;可以根据电池功率的不同要求,确定风扇开启的数量。
本实用新型使用范围广,可以满足不同动力电池的要求,如锂离子、镍氢、铅酸电池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组的复合散热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组的复合散热装置去除风扇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组的复合散热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组的复合散热装置的多孔表面热管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具体详细描述。
实施例
如图1至3所示。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组的复合散热装置,包括箱体1、盖板5、单体电池3、相变材料层2、多孔表面热管4、散热片6、风扇7;箱体1内放置由多个单体电池3构成的电池组;各相邻电池单体之间具有缝隙,在缝隙内填充相变材料层2,并在相变材料层2内嵌入多孔表面热管4,多孔表面热管4内通有液体冷却工质,散热片6安装在盖板5上,该多孔表面热管4与散热片6连接,盖板5与箱体1密封配合,风扇7安装在散热片6的顶端。
如图4所示。所述多孔表面热管4分为蒸发端8和冷凝端9,所述蒸发端8置于箱体1的内部,并与相变材料层2接触,冷凝端9穿过盖板5置于箱体1外部,冷凝端9与盖板5结合处密封配合。所述多孔表面热管4的蒸发端8表面覆盖有一层相互粘连的金属颗粒层8-1,冷凝端9为光滑表面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4893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碳纳米壁及由其制备石墨烯纳米带的方法
- 下一篇:车轴输送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