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机械传动循环导油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42983.4 | 申请日: | 2013-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569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於海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杰牌传动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57/04 | 分类号: | F16H57/04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1 | 代理人: | 王兵;黄美娟 |
地址: | 311223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械传动 循环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械传动循环导油结构。
背景技术
在一些结构紧凑的机械传动装置中,往往因为局部润滑的不足,严重影响轴承的寿命,并且因发热量大大增加,导致油温升高,加速油封的老化,影响机构的密封性能。在用户使用中,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传动装置轴承损坏、油封漏油、烫伤等质量投诉及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目前的机械传动装置由于润滑不足导致油温升高,加速油封的老化,影响机构的密封性能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善机械传动装置润滑与散热、避免由于散热不好导致的油封老化和漏油的机械传动循环导油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机械传动循环导油结构,包括轴承座、传动轴,所述的传动轴通过两个轴承水平安装在所述的轴承座内部,并且所述的传动轴、所述的轴承座内壁以及两个轴承共同形成封闭的空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轴承座设有积油口、第一循环导油通道、第二循环导油通道、第三循环导油通道,所述的积油口位于靠近主机润滑油容纳腔轴承座端面,所述的积油口与所述的第一循环导油通道的进油端连通,所述的第一循环导油通道的出油端与两轴承之间的空腔连通;所述的第二循环导油通道位于远离润滑油容纳腔的轴承的外侧,并且所述的第二循环导油通道的进油端与两轴承之间的空腔连通、第二循环导油通道的出油端与所述的第三循环导油通道连通;所述的第三循环导油通道的另一端与主机润滑油容纳腔连通。
所述的积油口的位置高于润滑油的液面,并且所述的积油口的带有润滑油容纳槽。
所述的第一循环导油通道的进油口与传动轴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循环导油通道的出油口与传动轴之间的距离。
所述的第二循环导油通道与所述的传动轴的中轴线垂直。
所述的第三循环导油通道与所述的传动轴的中轴线平行,并且所述的第三循环导油通道低于润滑油液面。
所述的两轴承之间的空腔正上方的轴承座上设有带有放油塞的泄油口。
两个轴承为“背对背”安装的,即大端均指向空腔之外。
工作时,机构运转时飞溅的润滑油液会在积油口慢慢蓄积起来,当积累到一定量时通过第一循环导油通道进入两个轴承之间的封闭的空腔,通过轴承的运转,润滑油因为离心作用,会被轴承从大端甩出,从靠近润滑油容纳腔的轴承甩出的油液会回到润滑油容纳腔,而远离润滑油容纳腔的轴承甩出的油液则通过第二循环导油通道,最后汇集到第三循环导油通道,通过第三循环导油通道最终也回流到润滑油容纳腔,从而实现润滑油的循环回流润滑效果,改善轴承润滑效果,降低发热。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根据其机构的特性,设计搭建循环导油通道,平衡内部气压,改善油液润滑效果,降低发热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参照附图: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机械传动循环导油结构,包括轴承座1、传动轴2,所述的传动轴2通过两个轴承3水平安装在所述的轴承座1内部,并且所述的传动轴2、所述的轴承座1内壁以及两个轴承3共同形成封闭的空腔4,所述的轴承座1的设有积油口11、第一循环导油通道12、第二循环导油通道13、第三循环导油通道14,所述的积油口11位于靠近主机润滑油容纳腔5的端面,所述的积油口11与所述的第一循环导油通道12的进油端连通,所述的第一循环导油通道12的出油端与两轴承3之间的空腔4连通;所述的第二循环导油通道13位于远离润滑油容纳腔5的轴承的外侧,并且所述的第二循环导油通道13的进油端与两轴承之间的空腔4连通、第二循环导油通道13的出油端与所述的第三循环导油通道14连通;所述的第三循环导油通道14的另一端与主机润滑油容纳腔5连通。
所述的积油口11的位置高于润滑油的液面,并且所述的积油口11的带有润滑油容纳槽。
所述的第一循环导油通道12的进油口与传动轴2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循环导油通道12的出油口与传动轴2之间的距离。
所述的第二循环导油通道13与所述的传动轴2的中轴线垂直。
所述的第三循环导油通道14与所述的传动轴2的中轴线平行,并且所述的第三循环导油通道14低于润滑油液面。
所述的两轴承之间的空腔4正上方的轴承座上设有带有放油塞的泄油口。
两个轴承为“背对背”安装,即大端均指向空腔之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杰牌传动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杭州杰牌传动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4298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