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幼蛙群趋性平衡聚食养蛙池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42307.7 | 申请日: | 2013-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484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陈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市陈邱雨虎纹蛙养殖场 |
主分类号: | A01K67/02 | 分类号: | A01K6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308 | 代理人: | 周维锋 |
地址: | 400800 重庆市万盛区***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幼蛙群趋性 平衡 聚食养蛙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产养殖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幼蛙群趋性平衡聚食养蛙池。
背景技术
蛙类养殖业作为新兴农业产业,其发展速度快、前景好。中国虎纹蛙属两栖纲蛙科,即是国家保护动物又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人工养殖中国虎纹蛙既对保护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又有很高的经济效益。虎纹蛙一般不食死的或不动的食物,主要以昆虫、蝇蛆、蚯蚓等为食物,人工饲养虎纹蛙,由野生变为家养,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工饲养必须对蛙池进行合理的设计,使蛙池既能近似于自然环境,又便于人工管理。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产蛙效率高、便于管理的幼蛙群趋性平衡聚食养蛙池。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种幼蛙群趋性平衡聚食养蛙池,包括池体、设于池体内的进水系统和排水系统,池体开口上设置有遮光棚,所述池体内水面上漂浮设置有多块聚蛙板,所述聚蛙板集成连接在一起,聚蛙板上设置有调节聚蛙板吃水深度的绳索。
进一步,所述聚蛙板包括框架和与框架固定连接的网状体。
进一步,所述池体内分为深水区和浅水区。
进一步,所述遮光棚包括支架和设置在支架上的可透风的黑网。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幼蛙群趋性平衡聚食养蛙池,包括池体、设于池体内的进水系统和排水系统,池体开口上设置有遮光棚,所述池体内水面上漂浮设置有多块聚蛙板,所述聚蛙板集成连接在一起,聚蛙板上设置有调节聚蛙板吃水深度的绳索,绳索的上下移动拉动聚蛙板的上下移动,调节聚蛙板浸入水面的深度,在池体内设置聚蛙板,方便长了后脚的幼蛙跳上聚蛙板,完成蛙类成长过程中的登陆过程,同时,聚蛙板是逐次放入池体中的(即一块聚蛙板上聚满幼蛙时再加入另一块聚蛙板),在聚蛙板上添加蛙食,这就满足了幼蛙成长过程中平衡聚食和定点诱食的条件,避免幼蛙成长稂莠不齐的情况出现,增加了产蛙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聚蛙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该幼蛙群趋性平衡聚食养蛙池,包括池体1、设于池体内的进水系统和排水系统,池体开口上设置有遮光棚,所述池体内水面上漂浮设置有多块聚蛙板2,所述聚蛙板2集成连接在一起,聚蛙板上设置有调节聚蛙板吃水深度的绳索3,绳索的上下移动拉动聚蛙板的上下移动,调节聚蛙板浸入水面的深度,在池体内设置聚蛙板2,方便长了后脚的幼蛙跳上聚蛙板2,完成蛙类成长过程中的登陆过程,同时,聚蛙板2是逐次放入池体中的(即一块聚蛙板上聚满幼蛙时再加入另一块聚蛙板),在聚蛙板上添加蛙食,这就满足了幼蛙成长过程中平衡聚食和定点诱食的条件,避免幼蛙成长稂莠不齐的情况出现,增加了产蛙效率。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聚蛙板包括框架21和与框架固定连接的网状体22,蛙食放置在网状体上,当幼蛙在上面活动时,蛙食就会滚动,方便蛙类食用。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池体内分为深水区和浅水区。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遮光棚包括支架41和设置在支架上的可透风的黑网42。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市陈邱雨虎纹蛙养殖场,未经重庆市陈邱雨虎纹蛙养殖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4230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