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喷墨式苏打水机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41935.3 | 申请日: | 2013-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340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发明(设计)人: | 顾琦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瑞易电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J31/40 | 分类号: | A47J31/40;A47J31/4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032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喷墨式 苏打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饮料制备装置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喷墨式苏打水机。
背景技术
人工加入二氧化碳的水,人们习惯称之为苏打水,人们食用苏打水,有助于消化、降脂和清除置肠道“垃圾”,还能改善人体PH值,促进新陈代谢,同时还具有消暑解渴等功效。目前的家用苏打水机都使用二氧化碳气瓶往水里充二氧化碳,这些家用的苏打水机在制备苏打水的过程中都有二氧化碳溶解度较低的特点,并不能使苏打水中的二氧化碳饱和,完美的体现苏打水的特点,同时现有的苏打水机只能制备苏打水无法在制备苏打水的同时添加其它物质,制成不同味道的苏打水饮料。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喷墨式苏打水机。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喷墨式苏打水机,包括主体和压力水瓶,所述的主体上设置有注气口和底座,所述的注气口上设置有注气管和泄压气管,所述注气管一端和二氧化碳气罐相连,所述的压力水瓶与所述的注气口相配合,所述的压力水瓶内设置有若干块隔板和通气管,所述的隔板上下平行且间距相等,所述的隔板边缘密封接触所述压力水瓶内壁,所述的通气管穿过所述的隔板中心且与所述的注气管相配合,所述的通气管与所述的隔板之间密封连接,所述的隔板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的主体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储气装置,所述的储气装置包括连接管和储气部,所述的储气部内侧壁上设置有弹性组件,所述的弹性组件连接有活塞,所述的活塞与所述的储气部滑动连接,在所述的主体内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的注气口上还设置有与所述的第二通孔对接的第三通孔,通过所述的第二通孔和所述的第三通孔设置有浓缩果汁粉喷墨装置。
这样设置,在使用时,先把压力水瓶与注气口固定连接,通气管与注气管密封连接,二氧化碳气体从通气管充入,然后以气泡的形式从最底层的隔板的通孔中逸出,二氧化碳气泡经过层层隔板上的通孔,逸出到压力水瓶顶部,其中部分二氧化碳,从连接管进入,最终停留在储气部内,二氧化碳持续增加,推动活塞将弹性组件往内压,待二氧化碳持续溶解到水中时,储气部内的弹性组件推动活塞向外移动,将储气部内的二氧化碳送入压力水瓶内,所有储气装置均如此运作。如此,二氧化碳气泡在水里的停留时间长接触到的水表面积大,溶解度就会大大提高,经过一系列增加二氧化碳溶解度的措施,使得本实用新型制备出来的苏打水饮品二氧化碳溶解率高,口味纯正,气泡丰富,同时在制备苏打水时,还可以通过浓缩果汁粉喷墨装置,向苏打水里添加浓缩果汁粉。
为了取得更好的技术效果,进一步的技术改进还包括,所述的喷墨装置内部充满浓缩果汁粉,所述的喷墨装置设置有两个喷头。这样设置,通过喷墨装置的两个喷头将浓缩果汁粉末释放在苏打水中,增大了浓缩果汁粉末与苏打水的面积,使得每次制备苏打水时,口感均衡,基本保持一致。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相邻两隔板中其中一隔板的通孔远离另一隔板的通孔。这样设置,隔板上的通孔交叉设置,使得二氧化碳气泡在两个隔板之间的行程变大,能让二氧化碳气泡充分接触到两个隔板之间的水,让二氧化碳溶解度更高。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的注气口与所述的压力水瓶螺纹连接,所述的注气管与所述的通气管螺纹连接。这样设置,防止在充入二氧化碳时压力水瓶和通气管漏气。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的注气管顶部设置有单向阀。这样设置,防止在往压力水瓶内充二氧化碳时,二氧化碳气体流逸到注气管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能够制备二氧化碳浓度更高的苏打水,使苏打水内的二氧化碳浓度接近饱和,口感更佳,同时还能够通过喷墨装置的两个喷头将浓缩果汁粉末释放在苏打水中,增大了浓缩果汁粉末与苏打水的面积,使得苏打水口感均衡。
附图说明
图1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喷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隔板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瑞易电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宁波瑞易电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4193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