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控制建筑现浇板上下排钢筋间距的异向工字形钢筋撑铁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36747.1 | 申请日: | 2013-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845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2 |
发明(设计)人: | 吴银国;王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华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C5/18 | 分类号: | E04C5/18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 34115 | 代理人: | 奚华保 |
地址: | 230022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控制 建筑 现浇板 上下 钢筋 间距 工字形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控制混凝土现浇板上下排钢筋间距的辅助钢筋加工件,具体涉及一种钢筋加工的异向工字形撑铁 。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规设计的撑板钢筋构造是根据现浇板上下排钢筋的厚度间距,将一定径级的螺纹钢筋加工成“S”形或其他较复杂形状,其包括下撑段(三角形)钢筋和上撑段(一字形)钢筋,一般由设计图纸给出,也可由现场加工。将上撑段钢筋支撑在现浇板的上排钢筋下面,下撑段钢筋支撑在现浇板的下排筋上面,再用铅丝绑扎固定,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有效控制上下排钢筋间距。但是,该撑板钢筋经混凝土施工人员踩碰干扰后极易翻转,移位,或是加工复杂费料、费时。所以一般的撑板钢筋要么不能有效控制现浇板上下排钢筋的间距位置,特别是上排钢筋的下沉问题,要么加工不便,使用效果不好,使混凝土结构板成型后负筋(上排筋)保护层过大,造成板面裂缝等缺陷。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撑板钢筋不能有效控制建筑现浇板上下排钢筋的间距和位置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控制建筑现浇板上下排钢筋间距的异向工字形钢筋撑铁,该异向工字形撑铁不仅能准确控制建筑现浇板上下排钢筋的间距,而且能增强现浇板钢筋的整体承载力,方便混凝土浇筑施工,节约钢材。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控制建筑现浇板上下排钢筋间距的异向工字形钢筋撑铁,包括置于两端的两个竖向撑筋,其顶端固设上部支撑筋,所述竖向撑筋的底端与下部趾筋中点之间焊接,所述下部趾筋与上部支撑筋保持90o异向水平状态。
所述竖向撑筋为垂直设置于所述上部支撑筋与下部趾筋之间。
所述上部支撑筋长度为600-700mm,其两端分别伸出与所述竖向撑筋的焊接点80-100mm。
所述下部趾筋长度为150mm—200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可以在控制建筑现浇板上下排钢筋间距和位置准确的同时,避免负弯矩钢筋在施工中变形下沉,而且方便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采用设计要求规格的钢筋材料,结构简单,制作简便,节约材料。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异向工字形撑铁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异向工字形撑铁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应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部支撑筋 ,2.竖向撑筋,3.下部趾筋。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置于两端的竖向撑筋2(两个异向工字形支架3),其顶端固设上部支撑筋1,竖向撑筋2的底端与下部趾筋3中点之间焊接,构成异形工字撑铁。上部支撑筋1与下部趾筋3为异向平行设置。上部支撑筋1总长度为600-700mm,其两端分别伸出与竖向撑筋顶端的焊接点80-100mm。
具体制作:采用和设计同规格的螺纹钢筋,上部支撑筋1用长600-700mm螺纹钢筋,两端(回退80-100mm位置)分别焊接在两个相同的竖向撑筋2的顶端。竖向撑筋2的的底端焊接在下部趾筋3中间。下部趾筋3与上部支撑筋1保持90o异向水平设置。本实用新型的异形工字撑铁高度根据现浇板厚度减去上下排钢筋保护层厚度、上下排钢筋直径后确定,长度能支撑3~4根负弯矩筋,下部趾筋长度为150mm—200mm。
为便于控制,异形工字撑铁的上部支撑筋1顶在现浇板负筋(上排筋)下,再将异形工字撑铁和板筋局部绑扎或电焊固定,以控制异形工字撑铁不会产生较大的水平移位,使现浇板上下排钢筋之间定位准确。从而大大提高现浇板负筋(上排筋)位置的准确性,达到使现浇板负弯矩钢筋能保持位置很好受力的目的,如图3所示。
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钢筋混凝土现浇板上下排钢筋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易出现负弯矩钢筋(上排筋)遭施工外力因素、触碰干扰下沉和钢筋间距偏差,且在出现偏差时不易纠正,从而使现浇板中负弯矩受力钢筋(上排筋)位置不准确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华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华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3674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