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微型触控笔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35059.3 | 申请日: | 2013-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596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连建枷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354 | 分类号: | G06F3/0354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余刚;李静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型 触控笔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微型触控笔结构,尤指一种具有电磁体挡止作用设计的微型触控笔结构。
背景技术
触控板有电阻式、电磁式及电容式三种。电阻式触控板在操作时需利用笔尖在极小的面积上施力。电磁式触控板需配合具有电池的特殊笔才能进行输入。电容式触控板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物件接触到触控板的瞬间产生电容耦合效应,因而可通过电容值的变化来检测物件的接触位置,因此电容式触控板不必借助消耗电源的输入笔。电容式触控板的使用也不需要施压点集中,因此使用寿命较长。再者,电容式触控板的组成简单、元件少、产品良率高,使得电容式触控板在大量生产时成本较低。
操作电容式触控板的方式有许多,最常见的是以手指或笔在其表面碰触或滑动,以便触控板中的感应器产生相应的信号。但是随着的电容式触控板的应用越来越多,其于检测上却有精准度较低的缺陷,在某些可能需要更精准的检测效能的应用上,将会使得操作流畅度大打折扣,因此很多使用者选择使用电磁式触控笔来增加其触控的精准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于提供一种微型触控笔结构,其具有用来限位电磁体的挡止作用设计。
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微型触控笔结构,该微型触控笔结构包括:一壳体单元、一电路单元、一第一电磁单元、一笔芯单元、一第二电磁单元及一弹性单元。所述壳体单元包括一笔形壳体结构。所述电路单元设置在所述笔形壳体结构内。所述第一电磁单元固定在所述笔形壳体结构内且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路单元,其中所述第一电磁单元包括一固定在所述笔形壳体结构内的第一中空电磁体及至少一缠绕所述第一中空电磁体且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路单元的电磁线圈。所述笔芯单元能活动地设置在所述笔形壳体结构内,其中所述笔芯单元具有一穿过所述第一中空电磁体的第一可活动部、一部分地裸露在所述笔形壳体结构外的第二可活动部、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一可活动部与所述第二可活动部之间的挡止部。所述第二电磁单元包括一设置在所述笔形壳体结构内且环绕地套设在所述第一可活动部上的第二中空电磁体,其中所述第二中空电磁体顶抵所述挡止部且位于所述第一电磁单元与所述挡止部之间。所述弹性单元设置在所述笔形壳体结构内且位于所述第一可活动部与一设置在所述笔形壳体结构内的固定结构两者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电路单元包括至少一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路单元的电容器,且所述第一中空电磁体大于所述第二中空电磁体,其中所述第一可活动部具有一设置于所述第一电磁单元与所述弹性单元之间的挡止结构,所述挡止结构能拆卸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可活动部的末端部上,所述第一中空电磁体具有一贯穿孔,且所述挡止结构的直径大于所述贯穿孔的孔径,其中所述第二可活动部包括一部分地裸露在所述笔形壳体结构外且顶抵所述挡止部的可替换式笔头盖体,所述可替换式笔头盖体的外表面具有一外露的环形凹陷部,所述可替换式笔头盖体的内表面具有至少两个第一卡扣部,且所述第二可活动部具有至少两个分别与所述第一卡扣部相互配合的第二卡扣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可活动部、所述挡止部及所述第二可活动部依序相互连接成一单个可活动笔芯结构,所述挡止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可活动部的直径及所述第二可活动部的直径,且所述第二中空电磁体的直径大于所述挡止部的直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可活动部具有一紧邻所述挡止部的环状凹陷区,且所述第二中空电磁体环绕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可活动部的所述环状凹陷区上,其中所述第一可活动部的第一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可活动部的第二直径。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单元包括至少一连接于所述第一可活动部与所述固定结构两者之间的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具有一第一末端及一相反于所述第一末端的第二末端,所述弹性元件的第一末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可活动部,且所述弹性元件的第二末端连接于所述固定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单元包括至少两个相互串联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可活动部与所述固定结构两者之间的弹性元件,且邻近所述第一可活动部的弹性元件的弹性系数小于远离所述第一可活动部的弹性元件的弹性系数,其中每一个所述弹性元件具有一第一末端及一相反于所述第一末端的第二末端,邻近所述第一可活动部的弹性元件的第一末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可活动部,邻近所述第一可活动部的弹性元件的第二末端与远离所述第一可活动部的弹性元件的第一末端彼此相连,且远离所述第一可活动部的弹性元件的第二末端连接于所述固定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太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3505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