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轨枕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33683.X | 申请日: | 2013-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540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8 |
发明(设计)人: | 任树文;裴爱华;张庆;孙井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B3/34 | 分类号: | E01B3/34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孟宪功 |
地址: | 100055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轨枕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轨道工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轨枕。
背景技术
在目前,铁路轨道运输中轨道按轨距可分为标准轨距轨道和非标准轨距轨道,国际铁路协会在1937年制定轨距为1435mm的轨道为标准轨距轨道,而非标准轨距轨道分为宽轨轨道和窄轨轨道,轨距大于1435mm的轨道为宽轨距轨道,如轨距分别为1676mm、1524mm、1520mm的轨道等;轨距小于1435mm的轨道为窄轨距轨道,如1067mm、1000mm、762mm、600mm等。
在非标准轨距的轨道中,轨距为1520mm的宽轨距轨道也是一种常用的轨道结构,目前在原苏联地区和蒙古国均有广泛的应用。在国内,在与原苏联地区相接的少数地区,也有少量线路在使用轨距为1520mm的非标准轨距轨道,且多为站线或换装线,技术标准较低。
目前,针对标准轨距的轨道,常用的轨枕有很多类型,但是由于轨距不同,这些轨枕并不能满足非标准轨距轨道的正常线路运营的要求,为此我们设计了该非标准轨距铁路用的一种轨枕,以适用于目前铁路发展的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用于非标准轨距的轨枕,可以满足非标准轨距的重载轨道的使用需要。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轨枕,其上设有两个用于安装钢轨的承轨槽,所述两个承轨槽间隔一定距离设置,所述承轨槽上的轨底坡为1:40~1:10。
进一步地,所述承轨槽上的轨底坡为1:30~1:20。
进一步地,所述两个承轨槽上分别设有两个用于固定钢轨的通孔,所述两个承轨槽的两侧分别设有两个凸台,所述凸台与所述承轨槽之间设有斜坡。
进一步地,所述轨枕的内部填充有预应力钢筋,所述预应力钢筋的两端设有Ⅰ型箍筋,所述预应力钢筋上均匀分布有Ⅱ型箍筋。
进一步地,所述通孔的周围分布有用于提高所述通孔的周围的承载能力的螺旋筋。
进一步地,所述轨枕的截面形状为梯形。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轨枕上设有两个用于安装钢轨的承轨槽,两个承轨槽间隔一定距离设置,承轨槽上的轨底坡为1:40~1:10。本实用新型的轨枕适用于1520mm轨距、25t轴重重载铁路的轨道,可以满足非标准轨距的重载轨道的使用需要,其具有结构简单,实用性强的特点,能有效节约混凝土用量,控制工程投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轨枕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轨枕的俯视图;
图3为图2中A-A向的剖视图。
其中,1:承轨槽;2:凸台;3:预应力钢筋;4:Ⅰ型箍筋;5:Ⅱ型箍筋;6: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轨枕上设有两个承轨槽1,两个承轨槽1间隔设置,具体到本实施例中,两个承轨槽1间隔1213mm,用于铺设规格为60kg/m至75kg/m范围内的钢轨,该轨枕适用于1520mm轨距、25t轴重的重载轨道线路。
承轨槽1的轨底坡设置在1:40~1:10的范围内,设置轨底坡可以使车轮压力集中于钢轨的中轴线上,减小载荷偏心距,降低轨腰应力,避免轨头与轨腰连接处发生纵裂,从运行效果上还可以减轻列车的蛇形运动。
具体到本实施例中,该轨枕主要适用于1520mm轨距、25t轴重重载铁路,轨枕长度2700mm,采用先张法工艺生产制造,有挡肩设计,并配合弹性扣件使用。另外轨枕的截面采用梯形结构,在满足线路使用条件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截面面积,节约混凝土用量,控制工程投资。
承轨槽1的轨底坡优选设置在1:30~1:20的范围内,其中,以轨底坡为1:20为最优选择,在铺设60kg/m或75kg/m的钢轨的情况下,可以更加有效的增加轮轨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小接触应力和由此产生的塑性变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3368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双块式无砟轨道道床施工使用的框架轨排
- 下一篇:可调式圆网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