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低压循环贮液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29831.0 | 申请日: | 2013-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156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8 |
发明(设计)人: | 方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方斌 |
主分类号: | F25B43/00 | 分类号: | F25B4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1404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低压 循环 贮液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制冷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低压循环贮液器。
背景技术
贮液器是压缩机的重要部件,起到贮藏、气液分离、过滤、消音和制冷剂缓冲的作用,它是由筒体、进气管、出气管、滤网等零部件组成,是配装在空调蒸发器和压缩机吸气管部位,是防止液体制冷剂流入压缩机而产生液击的保护部件。在空调系统运转中,无法保证制冷剂能全部完全汽化;也就是从蒸发器出来的制冷剂会有液态的制冷剂进入储液器内,由于没有汽化的液体制冷剂因本身比气体重,会直接落放储液器筒底,汽化的制冷剂则由储液器的出口进入压缩机内,从而防止了压缩机吸入液体制冷剂造成液击。低压循环贮液器是其中的一种,用于液泵供液制冷系统,用于分离液体制冷剂经节流后产生的闪发蒸汽,以及分离蒸发器回汽中夹带的液滴,贮存液泵工作时所需的制冷剂液体,以及在无排液桶的制冷系统中兼作排液桶使用,运行过程中,立式低压循环贮液器的最高液位不超过50%。
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00259663.6)公开了一种贮液器,其包括有底圆筒部件组成的容器;设置有冷媒进口和冷媒出口的端板;从闭塞所述圆筒部件上端用的所述端板保持下垂的并配置在所述容器内的略中央位置的吸出管;以及装置在所述吸出管外的干燥部;所述吸出管的上端与上述冷媒出口相接续,同时,从其下端将滞留在所述容器下端底部的液体冷媒通过上述冷媒出口流向外部;其中,由圆筒部件构成的所述容器具有设置在所述容器下部的波纹部分。本发明的贮液器的容器下端底部由波纹部分形成,因此,通过上述波纹部分可吸收汽车振动等负荷影响或高压冷媒压力变动所带来的冲击影响。但是贮液器中进汽管进入的汽液两相制冷剂中混夹着大量的雾沫,这些雾沫若进入压缩机将会造成液击事故。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低压循环贮液器,该低压循环贮液器能够对汽液两相制冷剂进行汽液分离,防止雾沫进入压缩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低压循环贮液器,包括筒体,所述筒体侧壁上分别设有进汽管、出汽管、进液管和出液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汽管包括沿筒体径向方向的径向段和沿筒体轴向方向的轴向段,所述轴向段上沿竖直方向固连有若干呈伞状的挡液伞板,所述挡液伞板上开设有若干通气孔,所述挡液伞板与轴向段同轴心设置,且若干挡液伞板的外径由上到下逐渐递减。
汽液两相制冷剂从进汽管进入筒体,并在筒体内进行汽液分离,液体制冷剂留在筒体底部,并通过进液管和出液管进出,汽体制冷剂通过出汽管进入压缩机;由于进汽管轴向段开口竖直向下,因此越靠近轴向段处的液沫比重越大,而若干呈伞状的挡液伞板沿轴向段竖直分布,且若干挡液伞板的外径由上到下逐渐递减,因此越靠近进汽管轴向段的汽液两相制冷剂上升时需要穿过的挡液伞板数量越多,从而对汽液两相制冷剂的雾沫进行多次截流,避免雾沫进入压缩机。
在上述的低压循环贮液器中,所述挡液伞板有四个,且该四个挡液伞板沿轴向段长度方向均匀分布。挡液伞板数量太少,其挡液作用不够明显,数量太多,则气体制冷剂上升阻力过大。
在上述的低压循环贮液器中,所述挡液伞板与筒体同轴心设置。在筒体内布置规则,对汽液两相制冷剂的截流作用更加均匀。
在上述的低压循环贮液器中,所述最上方的挡液伞板的边沿与筒体内壁相固连。对挡液伞板及进汽管进行固定,使结构更加稳定。
在上述的低压循环贮液器中,所述筒体底面上还具有一个向下的凹腔,所述凹腔底面上设有排污管。液体制冷剂内的污渍沉淀到凹腔内,通过排污管排出筒体。
在上述的低压循环贮液器中,所述挡液伞板采用金属材料,且挡液伞板与进汽管焊接固连。通过焊接固连,连接强度高,加工工艺简单。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低压循环贮液器具有以下优点:
1、由于四个呈伞状的挡液伞板沿轴向段竖直分布,且四个挡液伞板的外径由上到下逐渐递减,因此越靠近进汽管轴向段的汽液两相制冷剂上升时需要穿过的挡液伞板数量越多,从而对汽液两相制冷剂的雾沫进行多次截流,避免雾沫进入压缩机。
2、由于筒体底面上还具有一个向下的凹腔,凹腔底面上设有排污管,因此液体制冷剂内的污渍能够沉淀到凹腔内,通过排污管排出筒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低压循环贮液器的结构剖视图。
图中,1、筒体;11、进汽管;111、径向段;112、轴向段;12、出汽管;13、进液管;14、出液管;15、凹腔;16、排污管;2、挡液伞板;21、通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方斌,未经方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2983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