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采煤机机身上的全断面自动喷雾降尘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29774.6 | 申请日: | 2013-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407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发明(设计)人: | 范廷鹏;贾瀚文;陶文斌;余忠林;徐乃忠;罗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C35/22 | 分类号: | E21C35/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200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煤 机身 断面 自动 喷雾 降尘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矿用除尘设备,尤其涉及一种采煤机机身上的全断面自动喷雾降尘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采煤机的工作形式是:采煤机在向前钻进后,采煤机会左右横向移动以对待采煤层壁面进行宽度方向的采煤,采煤机采下的煤由相应的输送机输出,而在采煤机后方的巷道中设置有起支撑作用并沿左右方向延伸布置的液压支撑,采煤机在左右移动采煤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这些粉尘是粉尘作业场所安全生产的突出问题,也是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隐患。现在采取的治理措施一般是设置相应的喷雾除尘装置,以降低空气中粉尘的浓度,但是这种除尘装置洒水降尘率低,降尘形式单一,自动化控制不高,不能满足相应的安全生产要求。
目前有些矿区开始使用专利号为201220507460.X的“一种采煤机尘源跟踪喷雾降尘装置”以及专利号为201320018905.2的“一种随机自动喷雾装置”。虽然这两种装置自动化程度高,降尘效果相对较好,但存在以下不足:1、只要采煤机位于自动喷雾单元所在位置,无论粉尘浓度是否超限即实施喷雾,造成水资源浪费,使工作面变得泥泞不堪;2、其设备安装复杂、部件多、成本投入大;3、每台液压支架需要连接水路,需自行铺设大量管路;4、不能除去液压支架下方的粉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采煤机机身上的全断面自动喷雾降尘装置,能根据粉尘的浓度自动喷水降尘。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采煤机机身上的全断面自动喷雾降尘装置,包括采煤机摇臂、采煤机 机身、通水管路、第一喷雾喷头、第二喷雾喷头、第三喷雾喷头、第四喷雾喷头、第五喷雾喷头、第六喷雾喷头、电磁阀、控制器、粉尘感应器,所述采煤机摇臂位于采煤机机身两侧,且与采煤机机身相连,所述通水管路的进水口与采煤机机身上的出水口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水管路的出水口分别与第一喷雾喷头、第二喷雾喷头、第三喷雾喷头、第四喷雾喷头、第五喷雾喷头和第六喷雾喷头相连,所述第一喷雾喷头、第二喷雾喷头、第三喷雾喷头、第四喷雾喷头、第五喷雾喷头和第六喷雾喷头对应的通水管路中设置有电磁阀,所述电磁阀与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相连,所述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与粉尘感应器的信号输出端相连,所述粉尘感应器与控制器相连,所述电磁阀固定在采煤机机身上,所述控制器位于电磁阀右侧并固定在所述采煤机机身上,所述粉尘感应器分别位于第一喷雾喷头和第二喷雾喷头之间、第五喷雾喷头和第六喷雾喷头之间,且固定在所述采煤机机身上,所述通水管路固定在所述采煤机机身上。
所述第一喷雾喷头、第二喷雾喷头、第三喷雾喷头、第四喷雾喷头、第五喷雾喷头和第六喷雾喷头等间距地安装在所述采煤机机身上,所述第一喷雾喷头和第六喷雾喷头分别向所述采煤机摇臂方向倾斜,且与竖直方向成15°夹角,所述第二喷雾喷头和第五喷雾喷头向煤壁方向倾斜,且与竖直方向成15°夹角,所述第三喷雾喷头和第四喷雾喷头背向煤壁方向倾斜,且与竖直方向成15°夹角。第一喷雾喷头和第六喷雾喷头能辅助采煤机自带喷雾系统,在尘源处更彻底的除尘,第二喷雾喷头和第五喷雾喷头能除去从尘源除尘过程中遗漏并向煤壁方向扩散的粉尘,第三喷雾喷头和第四喷雾喷头能除去从尘源除尘过程中遗漏并向液压支架扩散的粉尘,实现全断面除尘,给工作面工作人员提供健康的工作环境。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粉尘感应器实时监测粉尘浓度,将数据信号传输至控制器,控制器根据粉尘浓度数值控制电磁阀,当粉尘浓度数值超过预定浓度数值时控制器控制电磁阀打开,以使第一喷雾喷头、第二喷雾喷头、第三喷雾喷头、第四喷雾喷头、第五喷雾喷头和第六喷雾喷头喷雾,当粉尘浓度数值小于预定浓度数值时控制器控制电磁阀关闭,第一喷雾喷头、第二喷雾喷头、第三喷雾喷头、第四喷雾喷头、第五喷雾喷头和第六喷雾喷头停止喷雾,本装置可跟随采煤机的运行对采煤工作面实行全断面的降尘,有效控制工作面的粉 尘浓度,同时可实现自动化、机械化除尘,成本低,安装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图3为图1的A-A截面图;
图4为第一喷雾喷头、第二喷雾喷头、第三喷雾喷头、第四喷雾喷头、第五喷雾喷头和第六喷雾喷头的布置图;
图5为第二喷雾喷头、第三喷雾喷头及粉尘感应器的位置关系图;
图6为第六喷雾喷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第一喷雾喷头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理工大学,未经安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2977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虾青素唇膏及其制作方法
- 下一篇:一种冷轧管机组